盂县乌河历史上ldquo三大文化世家

2022/7/14 来源:不详

治白癫疯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
乌河,发源于山西省阳曲县两岭山,经凌井镇、东郭秋而入盂境,在阳曲县境内流长22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后经盂县东梁、西烟、西潘等乡镇,流长54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而后汇入滹沱河。整个流域面积达平方公里,历史上分为上川、中川和下川,统称乌河川。乌河是盂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从古以来,整个乌河川统属盂县(年以凌井店为中心的乌河上川划归阳曲县)。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正是这样广阔的地理空间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文化衍生的母体,形成了与其相对应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乌河文化和造就了盂县乌河历史上的“三大文化世家”。盂县被称为“进士之乡”,而乌河地区则是“进士之乡”的进士之源。说它是“进士之乡”的进士之源,是说它年代久远,人数之多。在现有统计的盂县名进士中,有年代和村名可考的,最早的是五代上文村人张崇嗣,为后晋天福二年()进士。在元代之前的名进士中,乌河地区就有60名,占了半数以上。进士多,反映了一个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成果,但其文化意义不止于此。进士是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诠选官员的一种制度。中进士便可以入仕做官,进了官场就会成为官宦之家。如果一个家庭或家族,累累进士,世代为官,也便形成了名门望族的官宦世家。在乌河地区称得上名门望族的有乌河上川大方山村的吴氏家族和下川上文村的张氏家族与侯氏家族。据宋庄村黑石头寺寺壁元代人一首诗“汉门华表及千秋,怪石奔腾截河流;北辰镇居水口处,五百年后出王侯。”这首诗告诉我们,正是黑石头山的阻拦让乌河绕尧子门北流,使许多村庄免于河水冲击,保住了下游的平川沃土,几百年来滋润着这里的人们,在这里定会诞生出王侯将相式的人物。乌河上川大方山村,位于山西省阳曲县凌井店乡之东,盂阳公路之南(年从盂县划归阳曲县)。村中一通《方山简史》石碑这样写道:“方山位于三晋首邑,境内资源广布,物产丰仇,人杰地灵。远古属仇犹国,后节制于盂县平定州,今归太原阳曲管辖。”大方山村的吴氏家族,是在宋代通过科举制起家成名的世家望族,是“新的文化士家”。其家族从北宋哲宗元祐至绍圣年间(-),先后有吴居正、吴开、吴孝明三人中式进士,到徽宗政和二年(),又有五人中进士;其中吴师古为政和二年王辰科的进士、状元,成为盂县历史上第一名状元。其家族一些成员随北宋南迁后,又有六人在南宋中进士;加之以后金元的四名进士,吴氏家族先后有二十名进士,也足称“进士之家”。科举制使吴氏家族从宋代以来累朝簪缨,世袭承位。历代官宦中,从太师、少师、尚书、御史、侍郎、都统、宣抚使至太守、府尹、刺史、留守、知县等多达百余人。加之科举状元、解元、进士、贡生、举人、国学生、武生等功名者六十多人。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誉满各府、州、县。在乌河川地区成为仅次于张氏家族的文化世家。乌河下川上文村,位于盂县西烟镇东北10公里处。原名渴水,因渴望找到水源而得名。上文村四周青山腾龙起伏,连绵不断,好似妙手丹青从湛蓝天宇中勾勒而出。山底沃野田禾绣错,山上草木葱茏,奇峰怪石掩映于青松翠柏之中。观其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形如聚宝之盆。北靠昆仑之山,东倚蟠桃之岭,南望南峰之山,西临乌河东岸。实乃一方风水宝地。难怪唐、宋、元时期英贤豪杰层出不穷,造就了上文村近八百年的辉煌历史。大明万历癸卯年()《重修文昌阁碑记》载:“我村古称上文,人才辈出,至唐元而益盛。赐杨彖状元第,时连三榜九名进士,腰金者七十二人,缙绅甲于天下。”对于这样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敢说这样的大话,唯有上文,天下无二。实为英贤汇聚之区,豪杰挺生之所。在这里中国历史上诞生过两大文化世家。一族为张士贵家族、一族为侯道济一家。张士贵为唐初名将。出生并食邑于河南卢县,其祖籍为盂县上文村人。张士贵(——),本名忽峙,后更名士贵,字武安。其曾祖张俊,官北魏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祖父张和,官北齐开府车骑将军;父张国,仕隋朝,历任陕县主簿、夹州录事和参军、历阳令,以军功授大都督,定居虢州卢氏县,张士贵就出生在这里。张士贵自幼善骑射,弯弓一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从唐太宗让他“作武功之咏”来看,张士贵还有相当的文学素养,是一名文武双全的非凡人才。官左领军大将军,封虢国公,子孙袭爵。卒后,唐高宗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赠辅国大将军,謚号曰襄。宰相上官仪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对他为李唐王朝出生入死、屡建战功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高宗又诏赠其东园秘器,并给仪仗之荣,陪葬太宗于昭陵。张士贵家族之荣耀于显赫达到了顶点。张士贵家族是在唐代靠军功起家的门阀世族,他的子孙靠荫庇世袭,累代公卿。他的家族不仅是“军功世家”,还是相承十九代的“进士世家”。李唐王朝灭亡后,张士贵的后裔转向科举入仕的道路。在科举做官方面,张士贵的后裔更是人才辈出,举世瞩目。张士贵九世孙张崇嗣是第一个进士,谱云:“石晋天福二年(),桑维翰傍进士,历官枢密承宣检校、兵部尚书。宋太祖建隆元年(),宰相韩令坤以崇嗣服政十五年刚正不阿、无私谒荐於上,出为成德军节度使,授爵金紫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赐金鱼袋,葬于盂县上文村。”据《续修张氏族谱》的“远系谱系”记载,从后晋天福二年()至宋高宗建炎二年(8)这年间盂县张士贵后裔考中进士者共20人,占盂县进士第一半多;进入金代,张士贵后裔六代中出了八个进士,占盂县进士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元代,张士贵后裔从二十二世到二十七世,代代有进士。综上,张士贵后裔从第九世张崇嗣起到第二十七世止,连续19代,代代有进士,从未间断,共出进士34人,前后历时年。这种借助科举制实现转型,使张氏家族成为了乌河川声名显赫的文化世家。另一个“文化世家”为上文村的侯氏家族。其先祖在五代时被派到乌河地区控寇盗,以武勇闻名。至北宋时期的侯道济,才以儒学科第中进士,官至殿中丞。其子侯可、孙侯仲良俱为名儒。侯氏家族以学术成就卓著而成为文化世家。“侯可少时倜傥不羁,以气节自喜”(程题)《殿中丞侯可墓志铭》),稍长则“尽易前好,笃志为学”,即使“奇寒酷暑,未尝废业”,终于成为一个“博览群书,声闻四弛”的饱学之士。后来他游学四方,寓居陕西华阴,“以勤学新民为己任”“主华学之教育几二十年”。随他就学者来自四面八方,“虽边隅远人,皆愿受业”;各路官员只要“交以书币”,都接纳欢迎:有使命的朝官,凡经过他的所在也都前往求教,所以“陕而西,多宗先生之学”。程颞把他在华阴之教称为“华学”,并称赞其学生“成就才徳,可胜道哉”!即是说这些人德才备,可以担当道统大任。后来,他被举荐先后调任巴州化成县令、华阴主簿、州判官、泾阳知县、大理司部使,所到之处,“必为之治学舍,兴咏读”,把重教兴学视为己任。他在西北“为学极重礼乐”“开横渠(张载)之先路”(吕思勉)《理学纲要》),成为关学的开创者之一。关学是由关中学者所创的一个理学学派。持“合天地万物本质唯一”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观,在理学领域独树一帜。这种哲学观体现在侯可身上,便是他尽心尽性关怀宇宙万物的天徳。在庸俗自私的社会生活中,当朋友遇到危难时,别人往往“薄临患难”,而他却可以“激波而起废疾”,即使家无“斗石之储”,无囊之资,也要“克己济物”,力主相助。程颕说他“非力能也,诚使然也”。他的心性“平易仁恕,中怀洞然。至于轻财乐义,安贫守约,急人之急,忙人之忙,忧人之忧,谋其道不谋其利,忠于君不顾其身,古人所难能者,先生安而行之。”(《侯可墓志铭》)。侯氏夫人,为乌河侯道济之女,后嫁与宋太中大夫程珦,生下了一代名儒程颢、程颐,从而给这个家族罩上了耀眼的光环。侯氏生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侯氏和侯可姐弟俩继承了侯氏家学和家风。侯氏“自幼好读史书,博知古今,才智过人”。有一年,她随丈夫程珦从江西调任河北,路经历阳(在安徽),夜晚听到惊鸿哀鸣,远远北去,于是深有感触地作了一首《夜闻啼雁》的古诗:何处警飞起,雍雍过草堂。早是愁无寐,忽闻意转伤。良人沙塞外,羁妾守空房。欲寄回文信,谁能付汝将。她把这首诗念给丈夫和儿子听,他们都被诗中的意境所感染,也被夫人同情离乱中的苦难妇女的善良之心深深打动。侯氏夫人有着善良贤淑的美德,她在治家中宽厚待下,从不打骂奴婢,生于皇宦之家,却很爱护贫苦困难的人。这种美德,不但给“二程”以深刻影响,而且为世人所高度称赞,说她是“克己为义,人以为难”。侯氏教子严而有方,侯氏从小严格要求孩子尊敬师长,爱护朋友,不恶语伤人。“二程”长大后,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教诲,常对人说:“我们兄弟从不择衣食,不恶语伤人,这些习惯不是生来就如此,而是母亲教育的结果。”侯氏何须人也,据程颢为母亲侯氏所撰《上谷郡君家传》记载:“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为河东大姓。”其家世只能追溯到侯氏的曾祖父侯元和祖父侯嵩。侯元父子以武勇闻名,五代时期为刘知远部将,镇守盂县乌河川,以控寇盗之乱。侯嵩之子侯道济生活在北宋盛世,始弃武以儒学登科,为润州丹徒县令,赠尚书兵部员外郎。侯氏于宋景德元年()出生在太原,“自幼好读史书,博知古今”。其父常感叹:“恨汝非男子。”年十九,嫁程珦。其生子六人。四子早夭,只存程颐、程颢。皇祐四年(),侯氏病逝于江宁,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二程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正宗文化思想和社会原则,对维护近千年的社会秩序,对于每个中国人的行为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形成是有进步意义的。二程思想中执着于人格思想与信仰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侯氏家族学风的熏陶,也离不开盂县地域文化的滋养。乌河地区张氏、吴氏和侯氏三大文化世家,尽管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我们却可以看到他们都具有历时长久、累世不衰的大格局;文化底蕴深厚、能保持家族人才辈出、长久第延;表现在一个相对时期形成密集型群体人才链;而这些人才又多为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全能性人才。这些特征构成他们共同的身份认同。他们大都是通过科举入世做官,参与朝政与国家治理,是发挥政治作用的精英人物,这是他们的政治身份;他们又是通过科举考试检验,具有较高的天赋和独特的文化素养,因此经学儒术是其文化身份;他们还通过忠、恕、仁、孝、廉、让的德业操守而赢得道德身份。这种共同的政治、文化、道德教化,构成了文化世家的风貌,充分显示出士族文化的特征。作者系阳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三晋文化研究员原载年11月5日山西市场导报

推荐阅读

10月29日《法院文化》精彩内容

10月22日《法院文化》精彩内容

10月15日《法院文化》精彩内容

9月24日《法院文化》精彩内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0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