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定武迓鼓历史渊源

2024/10/18 来源:不详

平定位于太行山右中段,地处冲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东邻河北井陉、平山,西连(晋中)寿阳,南毗(晋中)昔阳,北接阳泉市郊区、盂县;面积平方公里,人口32万。境内青石成山,黄土为丘,旧石器时代已有先人聚居生息。

历史渊源平定武迓鼓是由多人演奏成套锣鼓乐曲、进行舞蹈和摆阵表演,并表现剧目故事的民间表演形式,因其表演起来具有民间武社火风格,故名“武迓鼓”。迓鼓,曾有“讶鼓”、“衙鼓”、“研鼓”、“逐鼓”四种称谓。[2]迓鼓产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元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金院本”中,有“迓鼓二郎”、“河转迓鼓”名目,又证明迓鼓已演变为一种小型的歌舞形式。[3]据文献考证,其沿革脉络清晰:在勾栏瓦舍中为杂剧,在市井乡间则变为“元宵迓鼓”“村里迓鼓”“河转迓鼓”。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清代平定州已有文、武、丑三种迓鼓。[4]来源传说迓鼓的发源地平定县,位于太行山右中段,地处冲要,素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于迓鼓的由来,当地还有这样的传说,当年宋军与西夏作战,宋军屡战屡败。可当宋朝将军王子醇统领大军对阵西夏作战时,连克熙、河、洮、岷、宕、叠六州,史称“熙州之役”。当年宋军休息时,王子醇带领着几个能歌善舞的将士编排了一种舞蹈,作为军旅生活的娱乐方式,并称其为迓鼓。后来王子醇又把这种舞蹈变成了战场上的阵势,命军中百余战士,伪装成迓鼓队绕到两军阵前。西夏军队见此情景很是吃惊,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眼前的迓鼓队突然变成作战阵型,宋军由此大破西夏军。至此,宋军迎来了对西夏作战为数不多的胜利。此后,王子醇便在军中亲自教将士们跳迓鼓舞,不仅闲时活跃军中生活,战时还能成为获胜的战术和阵法。[3]表演形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武迓鼓在隆重的祀神迎驾活动中是作为“旗伞鼓炮”中的“鼓”出现的,其中“烧纸阵”是武迓鼓迎驾时固定使用的队形。是时,和尚们颂经做道场,乡绅们在神前烧纸焚香,武迓鼓在神前表演“烧纸阵”……从这个阵法中,我们依稀可以寻到武迓鼓凭借迎神赛社、庙会而发展的轨迹。以摆阵为主的武迓鼓,有成套锣鼓与之配合,由21人表演,通过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战争生活的舞蹈,21个演员每人操一件打击乐器(扁鼓、音锣、小镲、铙、云锣等6种共21件)表演行军破阵的场面。行进表演的时候,纵列两行,“帅”走在队伍中间;场地表演的时候,“帅”立于中央,操鼓指挥,诸“将”变换着各种阵法。武迓鼓的表演包括“耍回”和“走阵”两部分,用象征手法表现行军破阵的场面。“耍回”以“内外圆场”为基础,表现梁山武士与敌人短兵相接、激烈厮杀的战斗场面,其套路名目为“狗相咬”、“头回”等15个。“走阵”阵法名目有“剪股阵”、“四人阵”等,通过不同阵法变换,象征性地表现攻城掠地的过程。演员身着古代武社火服饰,背插单靠旗,胸挽八宝绳花,每有女角,正额及两颊各画一朵梅花图案,头饰及脸谱与戏曲略同。武迓鼓由男性表演,演员的装扮与戏曲装扮颇为相似,如“孤、净、武生、小旦、丑”。武迓鼓的节目主要有《朱全上梁山》、《赵匡胤下河东》等。[2]剧目介绍传统节目《朱仝上梁山》、要演出圆场、老龙盘窝、九龙阵、葫芦阵等10个阵法,奏出狗相咬、杀四门、大过街鼓哨等14个曲牌和流水、哑鼓、鹞翻身3个锣鼓段,配合穿鼓、跺鼓、跌鼓、压鼓、缓鼓梢5个小鼓点,上音下音,一呼一应,章法有致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再通过穿鼓捧场,海蚌展贝,老鹰抓鸡,云手勾脚,晃手转身,踢腿合击等舞步、垫步、箭步、扭步的表演动作,把朱仝上梁山和梁山众英雄表演得有血有肉,虽无一句道白,恰似千军鏖战。通过重新编排,平定武迓鼓的表演时间为8分钟,着力表现北宋末年朱仝上梁山的故事,分迎敌、继敌、破敌、祝捷4部分,演员43人(即一帅二将四十兵卒),打击乐器种43件(一面大音鼓、十八面小音鼓、四饶、四钹、四副小镲、四面银锣和八面云锣),音乐上对“流水”、“头回”、“二回”、“三回”、“座弯”、“狗相咬”、“杀四门”和“大鼓梢”等8个曲牌、鼓段进行了再创作使其融会贯通,浑然一体。整个表演内涵丰富,铿锵有力,结构严谨,节奏明快,阵容壮观,气势宏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升华。[5]传承情况武迓鼓在东浮化山一带存在、流传、繁盛,与“蜗皇庙”的祭祀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旧时每值蜗皇祀期(农历四月初八),各村迓鼓队便齐集庙下,排列有序,在神驾前面担任锣鼓仪仗。另外,平定柏井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二,至今已有年的历史)也是颇为重要的祭祀节日,武迓鼓也作为祈雨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迎驾。过去,以东浮化山为中心,方圆30里范围内,西面的张庄、北面的赵家庄井芝峪村、东面的白井、南面的李家庄都有武迓鼓队,而作为庙会迎驾仪仗出现的武迓鼓队通常要选县城内最好的武迓鼓队,井芝峪村的武迓鼓队可谓首屈一指。届时,和尚诵经,香客敬香,乡民筹资,请戏班唱戏助兴,邀武迓鼓队娱神作乐,场面蔚为壮观。平定武迓鼓保留了成套名目齐全的古典锣鼓乐曲牌,奇特的演阵路线和巧妙的图案,以及古老的舞蹈套路,是平定地区古代祈雨和庙会等活动中不可替代的迎接神驾的仪仗乐舞,同时又是民间庙会、闹元宵活动的重要娱乐形式。在历史长河中,武迓鼓作为赛会迎神的锣鼓仪仗盛传不衰,所有角色既是舞蹈者又是伴奏者,角色所持打击乐器同时被视为征战兵器,从其保留的古典锣鼓曲牌与相应的耍回套路以及奇异的演阵诀窍、路线图案、表演程式来看,其鼓点和阵法可以作为研究古代军中鼓乐和演阵的重要资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8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