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个村庄的红色
2023/3/23 来源:不详北京扁平疣最好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8833387258790876&wfr=spider&for=pc
家好,百事顺;家和,万事兴。家,是大厦之基、大树之根、大业之本。家风连着民风社风政风,折射时代的光芒,充盈着时代的内涵。介休市妇联以“红色传家福”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征文活动。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崇德治家、廉洁齐家、勤俭持家的精神养分,挖掘在时代变迁、改革奋斗、文化传承、百姓生活等方面有红色元素的感人故事,征集红色家书、红色家风故事及红色精神学习感悟等征文,让红色家风故事代代相传。
今天由张兰镇板峪村王树苗为我们讲述“一个村庄的红色故事”。
一个村庄的红色故事
板峪村是一个革命老区,在革命年代走出一批为革命事业奔走的革命人物,他们有的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有的付出毕生心血……走进板峪村红色纪念馆,缅怀革命事迹,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赓续红色基因。展馆所列革命人物赵力之、赵龙、赵定远等大多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年前后,正值日本侵略者进犯山西,他们肩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用生命和热血撰写了壮丽诗篇;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又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甘于奉献,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挥洒汗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展馆,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板峪村的版图,像一匹奔驰的骏马,并且马背上端坐一人,正在跃马扬鞭,象征了板峪人在革命年代为实现革命的胜利浴血斗争的革命精神。板峪有个地方因像马鞍,老一辈人取名叫“马鞍上”,在马鞍上的附近,有一座张氏祖坟,是板峪村民张献庭和王毓秀夫妇的合葬墓,“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王毓秀就是这样,既是一位教儿打东洋的母亲,又是一位送郎上战场的妻子,她家一共有六口人,除她自己脚小奔跑不得之外,其余五人都披身抗战洪流,并且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走进纪念馆里间,一字一句,记载着为革命事业奔走的共产党人,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赵力之,曾任山西省委副省长,原名赵继祯,为革命的需要曾化名为赵一。“投笔从戎建游击”说的是在介休打游击的经历和故事。据《赵力之自述》回忆道,在介休工作的时间虽短,但对他日后的革命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年8月担任平遥抗日政府县长兼游击队大队长,骁勇善战,不怕牺牲,被群众誉为太岳山区文武双全、善于打仗的县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太原以及大同的工业发展殚精竭虑。有朋友回忆道,赵力之“宁可少穿一条裤子,也要多建一个厂子”,凭借这种决心和毅力,让大同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原省委书记王谦评价道,“在生和死的斗争中,他的腰没有弯,血和火把他锻炼成一名真共产党员”。南岭自然村赵龙,年5月参加公安工作,在公安战线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用他在自述中的话说,“赵龙的骨头都是红的”,可见赵龙的英雄本色。
说起介休和平解放,我们不得不提及赵锐,当时阎锡山军队准备撤离,我方必须将阎军拦截,但当时在介休城的县委领导只有赵锐一人。时不我待,赵锐一边向组织汇报情况,一边和敌人凯旋,经过两次谈判,阎军接受了谈判条件,最终使介休成为晋中唯一一座和平解放的县城。新中国成立之后,赵锐从事地方工作,先后三次到盂县担任县委书记,改变盂县贫穷落后的面貌。最年轻的县长赵定远,24岁便担任介休县抗日政府县长。在《板峪村志》中回忆了当时他带领地方武装配合太岳部队攻克洪山拔掉敌方据点的故事。张建国,原名张守礼,是王毓秀的大儿子。年投笔从戎,参加了革命。在他参加革命期间,打鬼子、拦火车、炸碉堡无所不能,让日本人特别头疼,不得不在庙墙上刷标语,“抓住张守礼,赏洋三千元”。张建国先后换了六次名字,才迷惑了敌人,保住了性命。张建国的儿子在他90大寿的时候写了一副对联“求民族独立抗日方知身有价,为山川绿化建院才觉林无涯”,概括了张建国的一生。当然,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亦能胜须眉。大家看,毛革、赵尔华、雷光美、雷光兰四名女性,为革命撑起半边天。毛革,王毓秀的小女儿,张建国的妹妹,是著名的绵山十姐妹之一;赵尔华,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多次立功;雷光兰、雷光美一对姐妹花,建国后在甘肃工作。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再次触摸革命历史,追寻革命足迹,缅怀革命人物,汲取信仰的力量,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为实现美好生活不懈奋斗!
审核:刘芳
编辑:孙慧
来源:介休市张兰镇板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