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堪称水浒最衰之人,武力却直逼林冲他身
2023/1/25 来源:不详刘 连简介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说起《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最倒霉的一个,相信大家都会想起那个“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的青面兽杨志。在《水浒全传》中,杨志先是失陷了花石纲,又丢了生辰纲,征方腊结束返京时悄无声息地死在了丹徒县,最终也没有实现“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的愿望,真可谓“生的伟大,活的憋屈。”《水浒传》里面的杨志,虽名列天罡,但星号为天暗星,或许这个暗字代表了他的一生。但推究起来,杨志作为水浒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无论是在历史记载还是稗官野史中都有他的身影,那么在小说外的其他记载中,杨志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一、小说戏剧中的杨志形象
1、排名靠前。现存以宋江为主要人物的水浒故事的最早资料,或可看作《水浒传》蓝本的《大宋宣和遗事》一书记载:
可见这就是《水浒传》杨志押运花石纲、东京卖刀杀牛二故事的蓝本,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等最终聚义的导火索可以说就是杨志卖刀,而且在《大宋宣和遗事》的天书中,杨志排位仅次于吴加亮(吴用)、卢( 丕烈本作李)进义(卢俊义),排在第三位。(宋江统领三十六人,不在天书之数内)
2、有独立故事。此外在南宋的小说中,青面兽就已经作为单独的一种朴刀类小说流传了,可见在早期的小说中,青面兽杨志是有自己的独立故事的。
3、地位较高。通过对目前尚存世的水浒杂剧进行检索,杨志出场的共有三部。分别为《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豹子和尚自还俗》、《鲁智深喜赏 花峪》。其中《豹子和尚自还俗》、《鲁智深喜赏 花峪》两部只提及名字,杨志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并无对白和故事。而在《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中,杨志作为重要角色出场,与宋江、卢俊义同去见宿太尉,并被授予征辽先锋一职。之后布阵破辽 ,生擒戴真庆,表现很是出彩。
由上可见杨志在小说戏剧中大体上是一个重要角色,在宋江等三十六人中占据特殊地位。
二、历史记载中的杨志
历史记载中的杨志,充满了悲情色彩,是个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剧英雄。
翻译过来就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时候,四灵兽龙、凤、麟、龟出现在郊外。你这个青面兽叫什么名字?在旷野上奔走劳碌。”这句话是对杨志一生极好的注解,武艺高强,志向远大,然身处浑浊乱世,一生奔波劳碌,终究壮志难酬,可谓一场辛苦为谁忙。
杨志在史籍中的记载,余嘉锡曾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有过专门考证,并推断此杨志即为历史上宋江部下头领之一的杨志。
据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知道杨志在随宋江受招安后,曾随童贯平定方腊残部和东南其他叛乱。为什么宋江等其他头领没有随同伐辽?因为据折可存墓志铭记载,平定方腊后,宋江再次造反,不过一个月即被镇压,很多头领可能在这次造反中战死了。而杨志应该是没有参加这次造反的,所以最终躲过了大清洗,并且凭借南征 功,继续担任宋 将领。童贯在平定方腊后,奉旨率领平乱 队伐辽,因此杨志随行,这是合乎情理的。
伐辽失败后,又过了几年,金兵入侵,杨志又随种师中驰援太原。但是由于杨志统领的先锋部队不战而逃,最终导致名将“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战死。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又以七事献纲,……二曰:杨志昨在燕,曾受高托山赇赂。志贪财色,今闻在 ,可说之要击。”
《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节要曰:‘自贼入寇,两河、河北更无一战,河东大小虽有数战,惟孙翊、折可求、种师中之战,有可以与贼相持胜负之理。至於败也。诚可惜哉,故臣皆有说焉。其馀焦安节败於团柏,冀景败於交城,杨志败於盂县,解潜败於南关,范琼败於介休,刘韚合败於平定,张灏败於郭栅,皆望尘而走,或交锋而退,无足纪也。’……靖康小雅曰:‘公讳师中。始斡离不既盟城下,拥众北还。诏遣公将精甲三万,尾袭其後。贼迄出塞,不敢肆暴,因令公留屯真定。……翼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前 参谋官 友战没,胡骑四集,官 溃散。公独与亲兵小校数百搏战,左右以名马援公,请俱遁去。公谢之曰:‘吾大将也。事至於此,不当求生。尔曹亟去,无撄贼锋。’公遂力战而死。’”
如果按照上述记载,那么杨志就是一个曾为“巨寇”,后受招安,贪恋财色,且目无法纪,临阵脱逃的“无端草寇”、“宵小之徒”。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通过仔细检阅其他记载,我们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同样是《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七》记载:“未几,趣公援太原。时许翰同知枢密院事,昧於兵机,以峻文绳公,不容顷刻。公方欲规画所宜,并待饷馈稍给,方乃鼓而西。翰督责益急,公太息曰:‘事之不济天也。吾何爱一死不以报国耶?’乃由土门下井陉。至榆次,金人先屯兵县中,公遣击走之,遂入县休士。时 中乏食三日矣,战士日给豆一勺,皆有饥色。……传信录曰:‘粘罕围太原,诏种师中率兵由井陉道与姚古犄角应援太原。师中进至平定 ,乘胜复寿阳、榆次诸县。不设备,有轻金人之意。又辎重犒赏之物,悉留真定,不以从行。金人乘间冲突,诸 以神臂弓射却之。欲赏射者,而行司银碗祗数千枚,库吏告不足而罢。於是士皆愤怨,相与散去。师中为流矢所中,死之。其馀将士退保平定 。’”
可见,造成种师中战死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未等粮草准备充足,许翰即催逼种师中进兵,导致供给不足;二是种师中在几次小胜后,产生了轻敌心理,没有将辎重犒赏随 携带(也可能是为了轻便行 )。结果立功未赏,导致士卒不满,不再舍命杀敌,最终临阵脱逃;三是与种师中互为犄角的姚古没有按照约定配合行动,陷种师中于孤 无援的境地,最终战死。而杨志身为选锋 将官,士兵逃散固然负有责任,但是如果寻根究底,许翰、姚古、种师中都难辞其咎。
此外,杨志在救援太原等战斗中是立有战功的,并得到了嘉奖。华山在《宋史论集》中对此有详细的考证。
据李纲《梁溪集卷五二奏知赏罚董有林、冀景等札子》:“武节郎杨志昨随种师中先次收复榆次县;大兵既溃,志不免退师;诸将散逸,志独收集残兵,保据平定,屡次立功,杀退敌马,理须激赏。……杨志与免合降官,更转一官讫。”
《梁溪集卷五十三奏知贾琼等功状札子》:“臣据刘韚、王状申,贾琼、杨志於寿阳县界,节次攻击戎马及杀获近上首领,赴坠崖谷,死者甚众,……杨志功状见取会保明,谨具奏知。……御笔:‘……贾琼、杨志疾速保明功状,当优与推恩。’”
《梁溪集卷五十四奏知刘韚欲由寿阳进兵札子》:“臣据刘韚申,欲令王渊与刘竧、刘士元等合 由寿阳进,及杨志、贾琼等出奇捣虚,与土豪秦中宝等乘夜会合,直趋太原。……御笔:‘……不可令孤 深入,决致败事。……王渊若孤 又败,愈难下手。’”
由上可知,杨志曾随种师中收复榆次县,在大兵既溃、诸将散逸、主将战死的情况下,仍能独收集残兵,保据平定,屡次立功。之后杨志又随刘韚等在寿阳打败金兵,更计划与王渊等突袭太原。上述记载均出自李纲写给皇帝的奏章,在当时的情境下,可信度当是极高的。可见杨志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反而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
但之后杨志竟如 蒸发一般,史料中再也未见其身影。有关他的下落,余嘉锡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推测,“志倡逃陷帅,为一时罪魁,殆已与王从道同时处斩。纵或幸免,亦必例降五官不得叙复。宜其后来不见于史也。”从《梁溪集》的记载来看,余嘉锡的推断是错误的。杨志因为“随种师中先次收复榆次县;……诸将散逸,志独收集残兵,保据平定,屡次立功,杀退敌马”的缘故,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升了官职。(“杨志与免合降官,更转一官讫。”)
杨志既然没有被处罚,反而升了官职。那么下落如何呢?华山在《宋史论集》中,根据《宋史卷四四六刘韚传》:“韚遣别将贾琼自代州出敌背,且许义 以爵禄,得首领数十,既复五台而潜,可求败闻,遂不果进”和《梁溪集》杨志、贾琼并肩上阵的记载,推测:“自河北沦陷后,史料中找不到有关杨志的记载,原因可能是他在战斗中牺牲了。”
上述观点仍然是推测,并没有直接证据。那么杨志的下落究竟如何? 的考古发现或许给我们提供了最终答案。年5月14日,河南省济源市文物工作队考古人员在龙潭湖片区建设工地,挖出一座金代砖室墓,在墓内发现了一块“故赠登州防御史杨公墓碣”,对墓主人杨志的生平作了详细记述。墓志铭全文如下:
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
公姓杨氏,讳志,邓州淅川人。世业耕桑,性刚烈,年十六因伤人亡命充 伍,后以战功补官至武德郎、閤门宣赞舍人。公勇敢超绝,收勋有素。上皇尝召见,嘉之曰:‘胆勇过人可尚,独领雄兵敢战,遇敌无不先锋’。靖康初,大 攻太原,都统王渊率师往援。时公受制于渊,不意缘私憾虚,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识与不识,闻者莫不痛悼。秦是时忝预麾下,同诸将火其尸,倍骨而归。后闻朝廷,知渊以私隙见害,就死无辜,后复降渊罪。赠公前件官。公无嗣。夫人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虏,不知所在。至齐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护公柩归葬淅川道,过甘陵,闻邓路梗,欲还宋州,而无亲旧可投。于是秦重念素出门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无归,因请卜葬公于城东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礼事之。后六年夏大水,屡遭湮没,即改葬东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齐废后,秦奉命权知孟州,既而图居济上,于大金天眷二年岁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迁公柩葬于龙潭寺之西原,为夫人身后祔葬计也。
呜呼!公事宋日,竭节尽忠,毅气凛然。前圣语所称谅匪诬矣,馀不复具载。
儒林郎知孟州济源县事刘谦益书。
门人武义大夫、閤门宣赞舍人、前权知孟州防御使马秦立碣。
曹宝刊。
由墓志铭可知,墓主杨志(-)与宋江是同时代人,为河南省邓州淅川人。妻子马氏,生有一女,为金人俘虏,下落不明。杨志十六岁的时候因为伤人致死而充 ,后因为在战斗中勇敢超群,屡立战功,官至武德郎,曾受到皇帝的召见赞誉。靖康元年,金兵攻打太原,都统王渊率师前往支援,杨志当时隶属王渊指挥,因王、杨私人之间存在过节,上下不睦,导致交战失利。靖康二年,王渊假公济私,以 法的名义将杨志杀害。杨志死后,幸得其部下马秦与其他将士火烧其尸首后将骨骼带回,费尽周折,最终将杨志安葬在济源龙潭寺旁。朝廷后来得知杨志蒙冤而死之事,对王渊治罪,并追赠杨志登州防御使之职,沉冤终得昭雪。
至此,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杨志随种师中救太原,种师中战死后,因表现出众,并没有被责罚,反而升了官职。之后隶属王渊麾下,继续与金 战斗,救援太原。但因为二人之间存在矛盾,杨志又受制于王渊,最终王渊携挟私报复,将杨志冤杀。
当然,墓志铭与《水浒传》等记载还存在一些出入,如杨志为邓州淅川人,娶妻生女,并非“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也没有曾为“招安巨寇”。但笔者认为,《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无疑是有历史原型的,而小说的创作,正是在将历史的真实事件加以筛选、取舍并进行艺术化创作和再加工后形成的,所以二者存在出入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必然的。而无论是小说《水浒传》,抑或史料记载,有一点是共同的,杨志“人强命不强”,最终也没能摆脱悲剧性的命运。读罢其人其事,不由得教人掩卷沉思,抱膝浩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