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树皮做的面,高考那年1顿吃了6碗,3

2025/4/9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记录农村日常生活#李元平│文导读:鹤山缺水,这种树耐旱、耐寒、耐瘠薄,不择土壤。材质坚硬,纹理漂亮,做家具做工艺品均受欢迎。而重点在于,它的根,它的树皮,极有黏性,是饥荒年月里乡人们的最爱。其作用相当于食用胶,加在玉米面里,那玉米就像有小麦面的属性,滑溜韧性中一股树的清香。是怀旧,是情结,也是情怀。李元平风俗风情的家乡随笔里,有一种让人难以割舍的岁月里的味道。在文行天下看世界推出后,引发追捧场,被网友们戏称为“新乡愁”今天推出他的榆皮面玉米河捞。

01水里要加把土

那年,我8岁,去盂县长池姥娘家拜年。返回时,我两个舅舅相跟着,其中一个带着我,一个带着新河捞床,一同向鹤山方向驶去。做河捞需要细玉米面和榆皮面。玉米面家中就有,榆皮面已从长池带回来一些。我妈在舅舅们的指导下,依照他们的经验,按照一定的比例,用温水和起来。四周已经围了不少人,我舅舅也表现那种自信和骄傲的神态,第一剂河捞入锅,在锅里根根金条浮出水面,筷子一搅,断开不少,这下我舅失去了自信,榆皮面比平常多加了一些。咋回事呀?认真分析原因,又改为凉水和面,还是不尽如人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榆皮面是长池产的,用的水是鹤山的,不可能从长池拉水和面哇。所以从长池捎来一块土,和面前用鹤山的水冲泡一下,用沉淀后的清水来和面,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02大哥没吃饱

大队种的小麦收成少,一年下来每人也就是分个十来八斤,玉米自然就成了最佳食物。玉米面河捞是百姓改善生活的上上品,不论来客人招待,还是下地干活时在地头吃饭,大都选择玉米面河捞。一次一个孤老太太家拉回了煤,我大哥一下工我妈就催着让赶快去挑。因煤卸在村口,离她家几百米,需帮忙挑回去,去的人自然不会少。我妈把饭做好等着我哥回来吃,快半夜我哥回来后,我妈问询担煤子的情况,让赶快吃饭,我哥说已在李五娘家吃了。我妈说“你们怎能在人家家里吃,一个孤老婆子,这么多人,还不把人家吃塌?”我哥也无奈“人家已经早和下那么多面,吃得是玉米面河捞。非让吃了走,他们也不好意思走,我也不好意思走,就吃两碗,其实没吃饱,回来再吃点。”哦,吃就吃吧,不然刘五娘心里也过意不去。

03高考那年一顿吃了六碗

年,我家盖了新房。那一天我从村外,用平车拉土垫院。干了一天活,太阳快落山准备收工时,几个小孩气喘吁吁地的跑来喊我“你考上大学了!”我说“你们听谁说的?”“小街子上郭彦科老师从城里回来说的,他说一中公布高考成绩了,黑板上有你的名字!”当晚我妈给我做河捞饭,旧家己有几个邻居听到消息也过来打问和祝贺,我和大家打好招呼后,我妈已给做好了河捞,大家也开玩笑说:“快吃哇,看把大学生累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几乎是狼吞虎咽下去的。前两碗根本就没顾上品味,后两碗的节奏才降了下来,吃了第五碗后,人们说:“不敢吃了,吃坏了还能上了大学?”我说:“没问题,放心吧!”我隐隐感觉到创造奇迹的时候来了,接着又把第六碗吃了下去。高考参加了六门考试,全班排名第六名,又以六碗玉米河捞的庆祝方式为自己祝贺,画了一个六六六顺的圆满句号,也创下了吃河捞的最高纪录。也许吃其他还真吃不了这么多,这件事也成为我后来经常津津乐道和吹牛的话题。

04四条腿都掉了

河捞好吃,但河捞床太少。河捞床开始串门,最多时要排六七户人家等侯,最后一户要等到两点多才能吃得上。我家的河捞床在村东头这一带串了许多门,村西头走了多远还不好说,一般都得提前两天排队,我家只能根据紧张情况进行调整,改在晚上吃。有的人家等得不耐烦了,干脆改为擀面或揪片。有木工的人家,也被自己家里女人挖苦,或者被邻居讽刺。一些木工禁不住人们冷嘲热讽,也照猫画虎做了起来,有的还尝试发明改造,把只有一个窟窿改为两个,这样可以做两样河捞,扁的圆的随意选择,河捞床造型一变,又增加了人们的食欲。当一架架新河捞床投入使用后,我家这台的河捞床也接近报废,4条腿起初少了1条腿,后来少2条,最后4条腿都掉完了,用时只能支上2个小板凳将就使用。

05稀罕土特产

榆皮面加粗粮有多种做法,有些人家,甚至用玉米面、高粱面加白面,加榆皮面,做成了饺子皮,别说这样包的饺子,还挺好吃。但是说到底,那时候,白米少,才想到这个法子。后来,约是80年代后期,村里富裕了,白面大米吃不完,玉米面河捞便渐渐退出了大众市场。榆皮面是饥荒年代产物,是自力更生的象征。到如今,榆皮面不好得,石碾的玉米也少见,玉米面河捞成了稀罕土特产。据我所知,这些年,我们老家那条沟,有户人家,专门做榆皮面生意,卖到城市中的土特商店,高档饭店,每斤7元钱,一年能卖4、5百斤。李元平其他精彩文章农家肥种玉米石碾碾面,深井挑水深山挖野菜,李元平随笔消暑凉粉油布袋砍三刀,传承年,充满仪式感,鹤山村的童年记忆知道吗,这是鹤山村待客的最高礼遇,李元平随笔,童年羊事凤冠霞帔下的你真漂亮,惦记了30多年,鹤山村的金枝女现在怎样了深更半夜,听到村井辘轳响,看到大山深处飘过两盏红灯笼,咋回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9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