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苌池镇神泉今有白鹿山古有神泉寨
2024/8/10 来源:不详“白鹿山,县北十五公里,峰削成寨,险不可攀。即相传白鹿跑泉处也。”白鹿山,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山西盂县苌池镇神泉村的“神泉寨”。
相传,这里常年干旱,老百姓吃水非常困难,打了好多旱井也找不到水。忽然有一天,从东山的山洞内跑出一头洁白如雪的麋鹿,来到这个这个地方,在乱石当中,刨地成泉。从此之后,这泉水就从石缝间涌出,漪泠不绝,并且“尤甘冽”,解决了当地的人畜吃水问题。从此以后,这个泉就被称之为“白鹿泉”。山以泉名,山也被称之为“白鹿山”了。
这里有一句民谚,“骏马跑不完的苌池川,好雁飞不过神泉寨”,可见此山此寨之高之险。据说此山,内有神牛相助,不断长高。后有南蛮子到此,盗走神牛,并在山顶用铁桩将山钉住,神山也就变成了死山。很有意思,县志中的慕容熙的“系马桩”在民间传说成了“妖桩”、“法桩”。在现在在世的人中,有人曾经见过这个“桩”。据说,没有缘分的人是看不到、找不着的。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光始四年()十一月,后燕主慕容熙苻后在光始四年()十一月,苻训英在慕容熙的陪同和成千上万的士兵护卫下北登白鹿山,东越青岭,南临沧海。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中记载的更详细:“大筑龙腾苑,广袤十余里,役徒二万人。起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又起逍遥宫、甘露殿,连房数百,观阁相交。凿天河渠,引水入宫。又为其昭仪苻氏凿曲光海、清凉池。”“其后好游田,熙从之,北登白鹿山,东过青岭,南临沧海。
卢大翼,是隋朝时人,在《北史》中有记载,祖籍河间人(今河北省河间市人),他七岁的时候就被人称为“神童”,他博览群书,擅长占候算历之术。他曾经隐遁于盂县白鹿山后的林间,前来向他求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卢大翼不堪其扰,只好去了五台山躲避。后来,他被太子杨勇招到了京城长安。仁寿末年,隋文帝准备到仁寿宫。这卢大翼一再上书反对,认为此地对隋文帝的健康不利。这隋文帝大怒,就把他关到大狱里面了。隋文帝住进了仁寿宫以后,果然就生病了。在驾崩之前,让杨广把他放了出来。大业九年(),随驾东征辽东。大翼看到晨曦中有兵气,结果几天后,杨元感就造反了。卢大翼就重新隐居到了盂县的白鹿山。
宋神宗熙宁六年的进士张象仁,曾经被授“校书郎”,“言事落识”“时值多故,上便宜五事,忤旨落职,归隐居白鹿山五十载卒。”这个进士张象仁是非常有骨气的,因为上书皇帝而被免职,到白鹿山隐居五十多岁就去世了。
清初晋盂名士、顺治年间的进士武全文老先生不止一次来到神泉,留下大量诗作。其中《忆游》二首,写得很生动,对白鹿山的“虎”与“鹿”的传说作了一番探究。
忆游(二首)
一
燕王与妃符氏田于斯,虎伤从者
神泉鹿跑成,
天外一峰矗。
如何慕容氏,
见虎不见鹿。
二
宋校书郎张象仁幽居数十年,时称鹿隐
鹿泉日悠悠,
一峰削如许。
却羡幽人居,
见鹿不见虎。
在《史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十六年,肃侯游大陵,出于鹿门,大戊午扣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这段话的意思是:十六年(),赵国国君肃侯巡狩大陵。经过鹿门,他的手下大戊午牵着马,进谏说:“现在正是农忙季节,一天不耕作,一百天没有饭吃呀!”肃侯赶紧下车认错。
其中,成于开元廿四年()的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对“鹿门”有个解释,“并州盂县西有白鹿泓,源出白鹿山南渚,盖鹿门在北山水之侧也。”很显然,从字面上看,“白鹿泓”应该就是“白鹿泉”,那么“鹿门”自然就是神泉村了。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对这件事也有记载。
(刘俊虎梁贵如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