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习俗青海乐都元宵节灯会民俗活动转
2023/12/9 来源:不详乐都七里店从正月十三开始建灯城,布置的灯城称之为“九曲黄河灯阵”。据乐都七里店当地百姓讲,元宵节布置的灯城是效法三霄娘娘摆下的黄河阵。
“黄河阵”的故事源于《封神演义》,小说讲述的是历史上武王伐纣的故事。《封神演义》第四十七到五十一回主要讲述了赵公明和三霄女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赵公明辅佐闻仲伐周,与姜子牙斗法,失败被杀后,三个妹妹云霄、琼宵、碧霄要为兄长报仇,按照九宫八卦布置了威力无边的奇阵,称之为“九曲黄河阵”。云霄三位娘娘同二位道姑往后营,用白土画式,何处起,何处止。内藏先天机密,生死机关;外按九宫八卦,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人虽不过六百,其中玄妙不啻百万之师,纵是神仙,入则神消魄散。其阵众人也演习半月有期,方才走熟。
杨戬等各忍怒气,保着子牙来看阵图,及至到了一阵门上悬有小小一牌,上书“九曲黄河阵。”(五十回“三姑计摆黄河阵”)
七里店“九曲黄河灯”的布局地点设在三宵殿附近的广场上,以户为单位,有几口人出几盏灯,把灯缚在约与人等高的木杆上,送到会首处,再按户以松枝为界将数千盏灯统一栽在长约5公里的迷宫线路上。
“城内由榔头卍字组成,四角四个,东、南、西和北面进口处四个卍,象征八卦。九宫是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方的八城和中央的戊巳土城,共为九宫。中央的中中城又叫紫禁城。
转完卍字,进入东面三城即东北城(艮方)、东中城(震)、东南城(巽)。转完东城进入北城,转入中北城(坎)、中中城(紫禁城)、中南城(离)。再由中街北进,转入西北城(乾)、西中城(坤)、西南城(兑),然后由西街北进出西门。”
乐都七里店正月十五元宵节灯城张灯,城内灯火辉煌,百姓依次鱼贯而入,这个全民的活动称作“走灯城”;灯城按八卦九宫的阵图布置,又称作黄河阵图,与武王伐纣的军事战争内容相关,因而称之为“走灯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滋润孕育中华民族文化的河流。“河源昆仑”,这是华夏民族最为古老、流传最为深远的传说。《淮南子》曰:“河九折注於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
“黄河九曲”,本意为黄河沿途的九道弯曲处,形容黄河的曲折之多。明代学士杨慎认为“黄河九曲”说法来源于《河图玮象》:“河导昆仑山,名地首,上为权势星,一曲也;东流千里,至规其山,名地契上为距楼星,二曲也;却南千里至积石山,名地肩,上为別符星,三曲也;却南千里,入陇首间,抵龙门首,名地根,上为营室星,四曲也;南流千里抵龙首,至卷重山,名地咽,上为卷舌星,五曲也;东流贯砥柱,触关流山,名地喉,上为枢星,以连七政,六曲也;东流至大伓山,名地肱,上为辅星,八曲也;东流过洚水,千里至大陆,名地腹,上为虚星,九曲也。”
把黄河分为九曲,分别与其对应的天宿为九星,认为黄河由西向东流经的各地域相符。灯城的九宫布置,也象征着九州大地与大一统的疆域,这与传统地理学中的象数思想吻合。百姓游九宫,也就是在游“小九州。”
以“黄河”为名的九曲灯会,也就称之为“转九曲”,汤汤黄河成为联系西部和中原文化的纽带,“转九曲”的民俗活动流行于黄河流域。
明代刘侗、于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是最早记载了九曲灯会活动:“十一日到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径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径,即久迷不出,曰九曲黄河灯”。
从资料记载看,九曲灯会活动的地域分布主要在山西、陕北、河北北部以及北京地区。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地区,是九曲黄河灯会分布最广泛的地方。根据丁世良、赵放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来看,清代时期山西的定襄、河曲、榆次、辽州、盂县、文水、石楼、沁州、沁源、武乡、潞城的县志中都有九曲黄河灯会的记载。
上述县志记载证明,晚至晚明时期,九曲黄河灯至少已经成为河北、山西地区元宵节期间盛行的民间游艺活动。民俗活动往往是民众心理的外在表现,通常所说“黄河九曲十八弯”,形容黄河曲折往复的的径流特征。
“转九曲”是民众对弯弯曲曲的黄河景观意象认知的内化;也是人生道路曲曲折折的物化。转九曲,黄河流域上元节的重要民俗活动,表达出一种生生不息,不断摸索进取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