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东南贾村善护山下的古村落
2023/4/5 来源:不详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善护山)
清明前夕的一个早上,我约几位族人爬上了久违的善护山顶。是日,春光明媚,微风拂面。站在善护山顶,背对广袤的同川,山脚下的红口子先民居住遗址、神沟龙王庙遗址、南侧半山腰古人挖矿遗址依稀可见,连成一片的东、西南贾村落轮廓分明,簸箕湾北侧的天涯山和南侧的红门山遥相呼应,正西方的原平城和西南方的忻州城高楼鳞次栉比,家乡人民的母亲河——滹沱河似一条银色玉带由北向南飘过,我的思绪也随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
善护山:一段不能遗忘的历史
善护山,崞县名山之一,拥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天定与赵氏家族有关。
原平作家杨晋生先生潜心研究多年,著有《赵国与原平》一文。他认为:原平,作为赵国的领地是毫无疑问的。清乾隆版《崞县志》载:原平“战国属赵”。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载:原平“战国为赵北鄙地”。而考古专家张颔说:“战国时原平一带地域属于赵国,而峙峪赵家脑墓中能以吴王光剑随葬,证明峙峪赵家脑是一个赵国贵族的墓葬区。”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详细记载了一个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程婴是春秋时期晋卿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下宫之难”赵朔一族被屠岸贾诛杀三百余口。程婴与公孙杵臼(被考证为忻州逯家庄人)筹划营救赵氏孤儿。程婴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献出顶替赵氏孤儿,交给公孙杵臼,藏于首阳山中,又假装在屠岸贾处告发,用亲儿子的死换取了赵氏孤儿的生命。十五年后,在韩厥将军(亦被考证为忻州韩家沟人)的帮助下,孤儿赵武手刃屠岸贾,为赵家平反昭雪。程婴见大愿已了,自刎而亡,兑现了与公孙杵臼救孤大业完成后即赴死的承诺。程婴死后埋葬于忻州南关村,和距离不远的公孙杵臼墓并称“二义冢”。
杨先生的《赵国与原平》还引述了《忻州文史程婴故里》一文中程婴带领赵氏孤儿的出亡线路:即从晋国都城绛州,进入祖籍九原(今忻府区),经白马山(位于忻府区王唐村)、窝王寨(位于今忻府区豆罗镇坡底村)、藏儿洞(位于今忻府区豆罗镇辛曲村)、藏孤桥(位于今忻州古城北门外东侧米处)、龙首山藏孤洞(位于今忻府区北赵村)、程侯山(即金山,位于今忻府区高城乡)、红门山(原平定襄界山)、善护山、同川沟(位于原平市)、藏孤台(位于今定襄县藏孤台村),翻越系舟山,藏匿于盂县藏山,历时15年。
善护山南七里的红门山顶建有一座小庙,里面供奉藏姑藏哥神像,家乡流传此庙的建立与程婴怀抱赵氏孤儿逃匿红门山、善护山一带有关。
先人们为彰扬救孤故事,给身旁的这座山冠名“善护”,可谓历史悠久,意义深远。
(东、西南贾村落远视图)
《松山》诗:一首千古轮回的绝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康熙五十二年的山西乡试解元、清崞县四翰林之一、官至左都御史的李徽曾有一首歌赋善护山的诗词,收录在其所著的《桐溪文集》卷十诗词一书中。诗曰:
松山
善护山头有双松,葱郁可爱,特为赋之。
绝讞双松入太虚,超然物表自扶疏。
穿云老干蛟龙走,踞石盘根虎豹居。
日月沉升天顾复,风雷上下地吹虚。
四时吟啸曾无改,千古青苍独有余。
这是一首把善护山的山和松写得酣畅淋漓的佳作。你看,在那巍峨的善护山巅,有两棵挺拔耸立的古松,苍翠葱郁,直插云宵,枝叶有致,洒脱怡然。仰望它的树干,穿云破雾,恰似蛟龙行走在云层之中;俯视它的树根,盘根错节,好像虎豹蹲坐在岩石之间。日月穿梭,斗转星移,这两棵古松承接着上苍的养育之恩;栉风沐雨,电闪雷鸣,双松饱尝着大地的滋润之情。不论春夏万物侵,不论冬秋朔风紧,苍翠双松吟啸千祀,真是旷世无匹、尘间独唱!
长期从事艺术创作的堂兄润才,年少时曾上过善护山山顶,他对《松山》诗句的描写感觉颇深。他回忆说,在山顶确实有一种特殊的风和树叶形成的声音,在山下面任何地方都没有这种感觉,“蛟龙走”“虎豹居”词组用得非常传神,“曾无改”“独有余”词组用得非常鲜活。我在解读这首古诗时曾与他有过交流,他多次强调要把双松的厚重感、韵味感表达出来。
双松被盗伐是东南贾大多数人的痛。樊建明是村里的老党员,他说他在村里搞林业技术工作长达63个年头,当过林业小组长、林业指导员,和分管林业的支部政工员、梨果技术员,对善护山上的千年古松很有感情,视千年古松为圣物,多次爬上善护山顶查看双松的生长情况,制订相关的保护措施。发现双松被盗伐后,非常的无奈和悲伤。
(善护山景观)
赵王张:崇文尚武善贾的三大旺族
善护山下的东南贾村,是个人的大村,赵、王、张是三大姓,三大姓人口总计过半。
旧县志实录着崞县(今原平)有史以来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历史人物约人,东南贾的赵氏家族有3人,占取了“五贡”中的岁贡、拔贡、副贡。
赵元廉,明万历四十八年()岁贡,任陕西凤翔府教授。
赵鼎新,清顺治七年()拔贡,任扬州通判,擢升徽州知府,惜上任时病故。
赵文萃,清乾隆甲子科()副贡,任汾州府教授。
赵邻魏,系赵元廉次子、赵鼎新之父,从小受到良好而又严格的教育,学识渊博,机敏果敢,被崞县知县范印心赏识并成为知己,为救范印心勇于献身,祀崞县文庙忠义祠,以昭后人。
翻阅由王存寿倡修、王银田主编的东南贾《王氏族谱》,王家亦属名门世家:
元朝末年,东南贾王姓二世祖伯祯,敕授平阳、太原两府副使事,三世祖整特授大都留守司宣使(从二品),四世祖仲全任站提领。
清朝年间,东南贾王氏家族有王炳照、王振镛叔侄,先后中武举人,振镛任河堡把总。
建国以来,王姓家族产生了一位副军职、三位大校:
王德和,曾任丹东、营口军分区司令员,享受副军职待遇;
王锦平,曾任海军飞行学院副参谋长,海军特级飞行员,大校军衔。
王润补,曾任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大校军衔;
王慧敏,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政委,大校军衔。
家乡百姓公认张家擅商,基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在明时修筑的张家城墙,巍巍浑厚横亘几百米,至今仍屹立在五六十年代前出生的村民心间,要不是那位飞身跃上墙头的侠士“筑高墙,养恶狗,不如交朋友”的劝阻,今天或有一个张家城堡。有人说,东南贾的贾,是贾(gu)的意思,源于张姓从商擅财。
不可否认,其他各姓各族在历朝历代都为东南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南贾人赵玉泉早期木刻作品《夏初》)
东南贾:原平曾经的“四杆旗”之一
建国初期,东南贾人敢为人先,取得过崞县多个第一。
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村里的7户农民,积极响应党的“组织起来”的号召,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互助组。接着,又紧锣密鼓地成立了全县第二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们称之为“雁南红旗社”。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村民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农为主,多种经营,使东南贾村成为农林牧副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先进典型。
那时,村里主要抓了下面几件大事:
一一开渠筑坝,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坝30多条,开渠7公里。引滹沱河水上山,建起了二、三、四、五级电灌站。
一一植树造林,栽培果树,大力改变荒山面貌。先后栽种花果树多亩,努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一一从太原河西南屯武家庄一带引进芦苇种植,发展畜牧业和家庭副业。村里牛羊成群,五畜兴旺。办起了砖瓦厂、养猪厂、油坊、粉坊、磨坊、运输、皮革、缝纫社、土化肥厂、石灰窑、建筑队、综合加工厂等26种副业生产企业。此外还大量购买苇秆,开展编织业。副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一一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先办起县级重点高级小学,后又办起初中,让村里的孩子们安心舒适地上学读书,为村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大中专学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
一一大搞运输业,使全村群众共同富裕。五十年代末期,全村社员共买下自行车多辆,成了全县农村由穷变富的典型。
那时的东南贾村,善于统筹安排生产,妥善调配劳力,正确处理农副业之间的关系,以经营管理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具体做法是民主制定了各个工种的劳动定额,采取了定领导、定人员、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定报酬的“六定”措施,明确了生产责任制;坚持开展“双五好”竞赛,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集体生产积极性。
为此,中共原平县委农村工作部曾专门印发材料,在全县广大农村进行推广宣传。
年,东南贾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闻名全省的“雁南红旗社”,是崞县农业战线上第一个被评为省级先进的集体,此后年年胜出,年被树为原平的“四杆旗”之一。中共原平县委专门发出关于在全县开展学习“四杆旗”运动的号召。
记得村里流传过一首歌谣:“进了门看修盖,格棱棱瓦房多几排;进了家看铺盖,大花被子放光彩;想喝水温壶在,出门就把手电带。”反映了那个时期村民们的幸福感。
这几年,右玉县17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事迹广为传扬,“右玉精神”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实,东南贾精神与右玉精神异曲同工。建国以来,东南贾十几任村支书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十几任村支书尤以赵文和、张治田、庞连才、赵顺宝四任贡献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村两委打深井,筑坦路,建冷储,引入大杏酥梨品种,年又审时度势,嫁接更换成市场前景更广阔的优质品种“玉露香”。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效果明显,百姓的收入大幅上升,续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人们不应忘记东南贾建设史上的省劳模赵文和、王成牛,更不应忘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烈士王润和。
(年,崞县文化馆职员与东南贾文艺积极分子合影留念)
赵文和:一位闻名全省的老劳模
东南贾能成为原平四杆旗之一,离不了赵文和这位擎旗手。
赵文和是我的伯父,生于年,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共和国开国上将赵尔陆的通讯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跟随将军出生入死。解放后回村,带头组织起了由7户农民参与的崞县第一个互助组。年又组织起全县第二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年,他领导的东南贾村成为全县的“四杆旗”之一,本人多次被评为县、专区、省劳模。
据不完全统计,年、年、年、年、年、年,赵文和6次出席山西省先进集体和劳模大会,应该是原平人获得省劳模次数较多的人之一。
年10月,他光荣地到北京出席“全国群英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伯父家里的相框特别多,大相片也特别多,现在回想那些大照片应是他出席各种劳模大会时的合影。
人们大多记得公众人物的光环,却不知他们的艰辛。年5月25日《山西日报》登有记者陈大树的长篇报道,题目是《东南贾农业社发展多种经营前后》,详细介绍了伯父和他的伙伴们艰难探索东南贾发展道路的过程。
年2月24日,山西省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开幕,老人列入80人的大会主席团,与陈永贵、李顺达、申纪兰等知名劳模一起坐在大会主席台上。
据95岁的伯母回忆说,伯父那次开完会后没有回家,孤身一人直奔大寨学习取经,尽管那时大寨在全国还没有叫响。
文革后的年,老人再次出山,雄心壮志不减当年,科学规划东南贾发展的新蓝图,他带领大家炸崖填沟开通了南北路,这条路成为六沟七梁的枢纽线。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那些年农林牧副的大发展。年老人最后一次当选省劳模,这次表彰会在省城的湖滨会堂隆重举行,他作为劳模代表站在主席台上做了典型发言,《山西日报》曾专题报道。
也就在这年,山西文坛五老之一、人民作家、山西省文联主席,曾写过《崞县新八景》的李束为以赵文和的事迹为题材,创作了大型报告文学《雨过天晴》。
年,中共原平县委、县政府授予东南贾的这位领头雁“功绩卓著”牌匾。
老人于4年去世,时任原平市委副书记的弓升高赠送一副挽联,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
一颗红心铸造东南贾历史辉煌,美德典范名扬三晋地千秋流芳。
(年,李束为和赵文和、庞玉仓、赵未怀在一起)
一阵清风掠过山顶,我的思绪又返回到现实。此时的善护山下,0亩梨林和亩杏林的花蕾蓄势待放,新修的三条酥梨大道宽阔平直,不时有开着各种农具车下地劳作的梨农,人勤春来早啊。顺宝书记头天晚上跟我说,村里今春的计划一是在善护山顶重植双松再塑山灵,二是在善护山下新引种亩钙果树再谋发展。我不由地想起东南贾学校的音乐老师王一民,他于年创作了一首歌《东南贾好地方》,至今还在传唱。歌曰:
东南贾好地方,
六沟七梁一面坡,
善护山上苍松立挺,
我们是东南贾的好少年……
愿东南贾的明天更美好!愿善护山成为人民的幸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