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说忻州中看历史兴替山西新闻网
2022/10/7 来源:不详北京最好的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
在定襄县北社东农家坑头采访。
由三晋出版社出版的《话说忻州》系列丛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余万字。全书图文并茂,生动易懂,清晰条理地以《走进忻州》《秀美风光》《古迹典故》《名人足迹》《历代战事》《名门望族》《非遗传承》《殷实物产》《诗咏忻州》《英才荟萃》《大事拾遗》11个篇章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现了忻州的人文地理全貌,详尽地叙述了忻州多年来的历史文化进程,系统宏观地介绍了忻州的自然风光、古迹典故、名人足迹、历代战事、名门望族、诗词歌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特产等,将散落于各个古籍、古县志以及当地人记忆中的有关忻州的点点滴滴,进行分类整合,系统概述,成书成册。作者王文君力求书中内容真实、完整,历时七年,查阅大量史料,长期实地考察、走访,跑遍市内几乎所有乡镇,在结合史料和采访资料的前提下,以新闻记者独特的敏锐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贡献了这部集史料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全面介绍忻州的著作,对于挖掘历史、传承忻州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现特摘录书中古迹典故部分的《最早的交通指示牌——分道碑》和名人足迹部分的《徐霞客游览五台山》,供大家品鉴。
《话说忻州》摘录
最早的交通指示牌——分道碑
雁门关的“关道”在历史上称为“金马玉路”。据史料记载,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交通线之一,早在年前就已经是中原连接塞外的交通要道,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这里战时是守卫之关卡,和平时期则又是通商之津口,是商家营输的必经之路。明朝“隆庆议和”之后,这里成为明廷与北方各族进行“关市”贸易的重要径道。北方的胡马满载着胡盐、玉石从这里走向中原,南方运载名茶精丝的商队从这里远赴漠北。清朝建立后,民族的融合更加促进了贸易的发展,雁门关“关道”成为当时最繁忙的商道之一。
《雁门关志》记载:清统一中国后更加强了与各国、各民族间的交往,边贸经山西商人进一步开拓,成为中国连接欧洲的重要商路,商品交流盛况空前,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的另一条陆上国际贸易商路。晋商成为主要角色,特别是中俄贸易,几乎由晋商操纵。晋商从全国各地采购货物,经雁门关运出,一路经张家口,转运至恰克图;一路经杀虎口运至归化城而转恰克图,与俄商贸易,进而进入欧洲市场。
繁忙的崎岖山路,车多人杂,屡出事端。清乾隆三十六年(),代州地方政府为改善关道的交通秩序,特勒石立碑,后人称其为“分道碑”,碑文内容是这样的:
“雁门关北路紧靠山崖,往来车辆不能并行,屡起争端,为商民之累。本州相度形势,于东路另开车道,凡南来车辆于东路行走,北来车辆由西路径由,不得故违,干咎未便,特示。”
乾隆盛世之际,商业贸易发展至鼎盛时期,在这种背景下,雁门关原有的一条关道已无法满足往来车辆的通行需求。于是管理雁门关的代州地方官只好另开车道,从而合理分开上行下行,从根本上缓解了交通压力。这通碑文是当时关道繁忙程度的真实写照。而从“关道”另外残存的几通布施碑上,昔日“关道”之繁盛也可见一斑,这些布施碑的内容都是在清朝光绪、宣统年间过往的各地商贾为整修关道所捐的布施数量和捐者名号。上边仅太谷、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市)三地的商号就有一千多家。
每天到底有多少人要过关?雁门关村的村民杜秀莲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为了统计过路行人,寺院(雁门关东门外的镇边寺)里的和尚在城门口放了“斗”和黑豆,每从城门口过一个人,和尚就往“斗”里捏一颗黑豆,这样一天下来,整整捏“三斗半”黑豆。
“马拉的是金子,路是玉石铺就”。在村民眼里这就是一条“金马玉路”。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是靠着这条“金马玉路”,雁门关村人“开创”了一种特殊的职业——“护关”,并凭靠着它生存下来。
护关,就是“护送过关”的意思,也叫渡关。《代州志》描述:“路险而多峻岭,稍夷而多激湍,入冬则坚冰塞途,车马蹭蹬而不易度也。”这样的一段险道就给往来车辆尤其是由北而南的车辆造成了上山难,下山更不易的麻烦和极大的安全隐患,尤其到了降雪频繁的隆冬季节更是如此。于是“护关”这种职业应运而生。根据村民们的讲述,护关的过程比较简单,即全村每户出一两个劳力带着唯一的工具——磨杆(一根长约1.5米的木棒),到关顶等生意。从关外也就是北边来的车辆走到关顶下山时由于坡度太陡,而过去的车都是铁甲车(木轱辘上裹着铁页),没有刹车设施,下坡时由于车速太快,极易出事。为了安全起见就会雇村民“护关”,“护关人”将“磨杆”横绑在车轱辘前,“磨杆”同车轱辘摩擦从而起到减速刹车的作用,就这样护送着走完1公里的山路一直到山下的平坦处。
因为“车流人流昼夜不息”,所以护关也就昼夜轮班忙个不停,听雁门关村人讲:不知什么时候由于交通拥挤,路上翻了一辆马车,结果堵了三天三夜的车。于是从那以后就规定:车马行人白天通过,驼队和骡、驴驮的“高架垛”因为占道,只能在夜间过关。从那以后,因为驼队不需要护,而需要护关的马车都是在白天过关,所以晚上就停止了护关。
徐霞客游览五台山
徐宏祖,号霞客,江阴人氏,少负奇气,专事游历,有游记行世。
年(明崇祯六年)七月初,徐霞客从家乡江阴出发,拟北上入晋考察五岳之一的恒山。游历考察恒山,是其幼年蓄志游五岳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到40岁时,已考察了祖国大半河山的徐霞客,还未能涉足晋地的恒山,他对好友王思任说:“予所憾者浑源之北岳,桂林之千笋,未曾置足焉。”终于在48岁时,他专程北上以偿宿愿。对此,友人谢德溥于其行至南京时,特写诗相赠:“只今更赴恒山约,可似青柯眺白云。”意为:现今你可以还宿愿而游恒山,其意境当如山上绿树眺望白云那样舒心畅意!
七月二十八日,他取道京都,西行经河北境,八月四日抵阜平县,夜宿龙泉下关。五日翻越长城岭的龙泉上关,进入五台县,顺道先游览五台山。
徐霞客游五台的第一站是南台。初秋的五台山气候变化无常,他在日记中写道:“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仅气候带给人的景象就不同寻常,意趣横生,平添了徐霞客的游兴。他登上台顶的普济寺和文殊舍利塔,极目环顾,远山近景尽收眼底。日记中写道:“北面诸台环列,惟东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台在其下,远则盂县诸山屏峙,而东与龙泉峥嵘接势。”正南方向的古南台,相传大禹治水时系舟于此,故又称系舟山。
从南台下山,沿蜿蜓曲折的山路向西北行进15华里至金阁岭,再行五里抵达“寺宇幽丽,高下如画”的清凉寺。这里有石名“清凉石”,亦名“歇龙石”、“曼殊床”。民间传说是文殊从东海龙王运来的歇龙石,后将其做了讲经说法的坐床,并说自从此石放置五台山后,五台山气候便变得清凉宜人,故佛界视此石为镇山之宝。徐霞客则如实记载了它的形貌及特点:“有石为芝形,纵横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锐,属于下石者无几。”这一记载,显然更具有地理学的意义。
八月七日游西台。台顶远眺,“日映诸峰,一一献态呈奇”。向西展望,“近则闭魔岩,远则雁门关,历历可俯而挈也”。闭魔岩是五台胜景之一,而雁门关则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徐霞客“历历可俯而挈也”的描写,显然流露出一种亲睹塞上雄关的欣喜之情。更引他仔细观察的是西台顶上的维摩阁与万佛阁,“佛俱金碧旃檀罗列辉映,不啻万尊”,而二阁之建筑不用支柱,凌驾于石上,尤其万佛阁外悬舞于空中的周庐环阁,更为奇特,他在游记中赞叹道:“当此万山艰阻,非神力不能运此。”
第三站是登临中台。中台顶上有一种特殊地貌,即地理学上称为“石海”的冰缘地貌,还有一种特殊的自然光学现象,即五台山圆光瑰景。对于二者的形成,民间将其神化了,称”石海”为”龙翻石”,传说是当年文殊到东海取走歇龙石,龙子寻衅五台,龙尾翻动山石而成;称后者是文殊显圣。徐霞客则从地理学角度,客观地描述、记载了这两种自然地貌:“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此外,他还注意到了台下四里山阴处,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万年冰,由冰联系到五台山的下雪,他在日记中写道:“台间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正余出都时也。”盛暑下雪,为五台一绝,即使北方人也少见,对南方人徐霞客来说,更视为奇事了。
下中台,北过澡浴池(又称万圣澡浴池),登北台。是夜,他宿于台顶灵应寺。
北台为五台山最高峰。徐霞客在游记中,借灵应寺老僧石堂之言,描述了五台山的排列位置及北台的险峻山势:“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怀),此诸台环列之概也。”又说:“其正东稍北,有浮青特锐者,恒山也;正西稍南,有连岚一抹者,雁门也。直南诸山,南台之外,惟龙泉为独雄。直北俯内外二边,诸山如蓓蕾,惟兹山之北护,峭削层叠,嵯峨之势,独露一斑。此北台历览之概也。”这一描述,实际上列出了五台山势的全貌,而又突出了北台的高耸与雄伟,可作为他游览整个五台山的总结。
八月八日开始向恒山行进,途中对五台山的特产天花菜(台蘑)进行了观察,指出其生长的范围大致在南起白头庵,北至野子场(今称野子厂)的“数十里内”,并认为“出此则绝种矣”。旅游家考察的精细,于此可见一斑。
走出北台约10里地,来到东底山一带,山势渐缓,道路渐宽,这里已是繁峙县境了。
作者简介
王文君,保德县人,年出生,忻州日报社副社长,高级记者。从事新闻工作28年,先后在《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忻州日报》刊发各类新闻作品50余万字。多次获得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山西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和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入选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和“三晋英才”。有35万字的专著《舆论安全与苏联兴亡事》由线装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