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留住岁月三户本家
2023/3/3 来源:不详我村姓任的四户,除我家外,其他三户也均系本家。
回忆录《留住岁月》一、任罗成、任罗举
我记得就是老弟兄俩,都是单身汉。住的四合头院,西南是石洞,东北是瓦房。室内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炕上只有破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再无别的东西。灶上安的大铁锅,吃完饭以后锅内、勺内、碗内不留一颗米,那种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任罗成一辈子单身,解放前已去世。任罗举有两男,老伴早已去世。
1.大儿任计还
一辈子种地。年轻时解放军打忻州,他去支援前线抬担架。有一天急行军,下大雨天又黑,发洪水,过河时水深流的急,心里紧张一下急得眼疼起来,回到家中时间不长就看不清了,眼珠子上长了一灰皮。
当时没有一点医疗条件,南坡村有一人说他能治,用小钩子钩起灰皮用剪子剪,结果眼珠子流了黑水,造成一只眼睛失明,一只眼睛刚能看见路。
其妻,梁贵英,家庭妇女,斜坡村人。年我大哥来我家看到三平小,没人看,他说回去想法找一人来看。后梁贵英来到我家看三平。不久任计还也来呼市,安排在市委农场干了一段。二女儿任改芳也来呼市,安排在市委招待所当服务员,工作很好。年城市精简人口,下放农村。当时我主张到后桃花村,离城近、土地好,但沙尔营公社潮忽闹村,有位张二豆在解放前卖到我家,因有亲戚关系,所以要到此村。下去后生活得还不错。
儿,任振兴:早年到山西峨口铁矿做饭,娶了妻有一男孩,在二十年前两次来呼看父母。后来再无联系,父母去世也没回来,我写信没回音。大女活了二十多岁,少亡。二女任改芳,现在潮忽闹村,女婿贾二丑,有三男一女。大儿贾金良,二儿贾满良,三儿贾玉良,女儿贾妙莲。兄妹四人均已成家,都有了子女,生活都不错,我们常有往来,比在老家还亲。
2.二儿任富还
一生在家种地。年轻时当过兵,因他身体好,是机枪手,走在哪里都是一个人扛着枪,解放后仍回家种地。当兵前经常走石工,背石头能背四百斤,有名的壮劳力。年我回到老家,见到他腿疼的走路打弯都很困难,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拉住我的手不让走,在街里坐了一阵,叙述不能劳动带来的生活困难。他说:“我这是年轻时走石工背得多造成的,老人们早就说过,‘不怕你年轻时候背得多,就怕你老了站着屙’,我就是应了老人的话了。”任富还,年轻时就娶妻生子,后继有人,老两口相伴一生。
二、任远来、任计来、任计槐,兄弟三人
任远来未成家,在外走的多,我只见过几面,印象不深。任计来未成家,一直在家种地,解放前已去世。任计槐娶妻张二豆,是民国十八年从内蒙古土左旗沙尔营乡潮忽闹村买回去的,当时只有七岁。任计槐还记得张二豆的村名和父亲的名字。我调到呼市后,很快打听到张的妈家,写回信告知。
年我在桃花公社下乡到张的妈家,父母及弟弟都在,见到我喜出望外,激动得泪流满面。正在困难时期,吃的紧张,杀了一只兔子给我吃,从此常来常往。我回到家中同张(我叫嫂)面谈见到其亲人的情况,她详细询问后说,自从到了我家因贫穷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不受气。从小由着她。附近村庄谁家办喜事,只要有鼓匠她就去看热闹,老哥到地里劳动总要给她留块窝窝头,让她饿了充饥。
前几年她的本家侄儿潮忽闹村的张洲由我陪同两次到盂县收集家谱资料,都到我家看望,并给留钱。二侄儿张洋专程去看望,留下两千元及几袋米面。四侄儿张波也去看过留下两千元。三侄儿张军原说由我陪同专程去看望,因我老伴患病没去。任计槐已去世。张二豆年已83岁,身体健康,家务自理。生有三男二女:长子任生堂,妻胡书英;次子任秀堂,妻罗桂英;三子任建堂,妻刘氏;长女任秀莲,婿梁全生,嫁在本村,生孩子不久,肚子饿,吃了不少黑枣,难消化丧命;次女任焕莲,婿罗奋英。兄妹五人均有子女。
三、任顽锤
我叫伯伯,一生光棍。在我院仅有十来米的房间住着。年轻时常跟我父亲在外做石工。冬季在家,好抽点大烟,一有大烟就躺在炕上抽起来没完,一口烟吸进去,一直憋得不往出吐,实在憋不住时才慢慢的往出吐,那个香劲就不用说了。抽大烟抽得一无所有,年老了无法生活,就出去讨吃,也不在附近村庄讨,怕人耻笑就走的远远的,几年没有音信,以为不在人世了。后来病得实在走不行了又回到家,睡在梁计河家石洞喂牲口的草堆里,不能行走。我大、二哥送些吃的,活了二十几天就去世了。家人用两个缸口对口放在里面,送到崖根底,用石头垒起来,极其悲惨的了结一生。
任忠隆照片七世族人任忠隆作者介绍任忠隆,年8月生,去沟村人,中专文化年6月在本村小学任教员。年11月在冀晋第二师范学习。年8月在阳泉市平潭垴、上站小学任校长。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4月起先后任阳泉市政府社教科员、行政局科员、一区财粮助理员、一区区委宣传委员。年8月调任中共呼和浩特市委研究室研究员,市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年4月任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副秘书长。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年3月任呼和浩特市秘书长。年任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年离休。曾经编著回忆录《留住岁月》一书。
编辑介绍: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百家号乡村文化创办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山西新闻主编等。曾荣获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位优秀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