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宝天华富哉老三区
2023/1/8 来源:不详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http://m.39.net/pf/a_5131651.html
群山叠翠,山水形胜,万物峥嵘,流金岁月。隆起窑头,蕴藏风物灵光,自然资源,富哉老三区,物产丰盈,矿产丰富。
地质年代表该区域受长期地壳运动影响,形成窑头槽地。槽地呈向斜褶皱,东翼较长。地层内由内向外,由新变老,从古生代到太古代岩系呈环状分布。主要沉积有石炭、二叠纪含煤陆源碎屑岩系和灰岩夹层、寒武纪石灰岩、震旦系含燧石白云岩、滹沱群变质碳酸碎屑岩、前五台群深度变质混合片麻岩。上部覆盖新生代第三、四纪黄土,红土及松散碎屑物。受沉积岩系的控制,境内矿产主要有煤炭、铝土、石灰岩、陶土、大理石、铁矿、铜矿、磷矿等。
煤炭的煤区以白家庄为中心,面积约21平方公里。煤层富含于石炭系太原组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岩层中,地层厚度70多米,夹可采煤层二至三层,主要是“丈八煤”与“九尺煤”,当地称“上节煤”与“下节煤”。厚度为1.5米~2.6米。煤层以亮煤为主,丝炭、镜煤次之。上节煤灰分为7.39%~9.81%,挥发分为54.3%~39.12%,固定炭为54.51%~52.88%弱黏结;下节灰分为5%~10.91%,挥发分为30.25%~3.07%,固定炭为54.91%~60.51%弱黏结。
窑头煤矿煤焦油含量较高,燃烧值较低,发热量大,为有烟煤。地方与国营均有开采,历史悠久。
铝土矿土名为铝矾土,主要产生于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之上,二叠系本溪组下部,多覆盖在山西式矿上,往往出露于煤盆地边缘,厚度1米~17米不等,矿体分带不甚好。铝矾土矿主要分布于南头、南庄、兴元、南窑、维湾、樊家坪、维坪生地等村,矿层延长约有米,厚1米,储量42万吨。维坪、生地等村的铝土矿品质较好,厚度较大,矿石高铝低铁低磷,局部地方含有一级特级矿石,有过零星开发。
石灰岩属于碳酸盐类的沉积岩石,境内煤系地层下部,沉积有大量的奥陶系海相石灰岩。虽未经详细地质勘探,从出露地表的面积看,蕴藏量很大。有的石灰岩很纯,几乎为10%的碳酸钙。当地白沙岭、石坡、两涧、黑虎岔、刘建、国都殿、吕家庄等村都有烧制生石灰的习惯。
陶土又名高岭土,产于窑头地区煤盆地边缘地带。二叠系本溪组和石炭系太原组下部地层中往往含有硬质的高岭岩粘土矿层,颜色呈灰色灰褐色、黄褐色,厚度0.3米~1米不等,分布于野场、寨里、南窑、磁窑、白家庄等村,主要用来烧制耐火砖、瓮子、砂锅、粗瓷碗等日常用品当地匠人把这些硬质高岭岩粘土矿称为“坩子士”、“大同土”。
大理石有震旦系变质灰岩,往往迭层石化石比较发育,凡厚层块状震旦系变质灰岩,白云石含量较高,均可作为大理石荒料开采。耿家庄矿点勘探有大理石储量万立方米,颜色深灰色,硬度3左右,层理明显,易开采。铁矿有西头铁矿,含铁量20%~30%,储量小。广银沟、狮子坪村有品位较好的铁矿。铜矿有老沟铜矿,位于尧沟村。里河府铜矿,位于里河府村,矿带长米,宽3米。白家庄铜矿,位于白家庄村。
磷矿有刘家庄磷矿,位于矿山村,矿体长米,厚0.1米~1米茹家垴磷矿,位于茹家垴村。黄铁矿主要分布于兴元、生地、水湾、白家庄、寨里村,为石炭二叠纪与寒武奥陶纪等地层所构成,在附近只含煤地层中的粘土质暗灰色页岩中含有微量的黄铁矿,黄铁矿的含量约10%。远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开采。
其他矿产有尧沟村白云母矿、才郎沟云母矿、砂崖村正梁上水晶矿、柏兰南沟石英矿、李庄村花岗石矿,还有里河府长石矿、王城村镜铁矿。
清光绪十年小南路村屯图老三区是指抗战以前的五台县第三区。民国8年(年),阎锡山整理村范,划五台县为6个区。第三区区公所驻窑头寨里村,后迁陈家庄村。所辖白家庄镇26个村,原东峪口乡21个村,原陈家庄乡26个村,原刘家庄乡21个村,原沟南乡8个村,原神西乡6个村,共个村。
五台县古村落本区位于五台县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8°30~38°42′,东经°12′~°36′。东与河北省平山县接壤,南与盂县为界,西与东冶镇、建安乡毗连,北与茹村乡、高洪口乡相邻。东西长35.5公里,南北宽22.4公里,总面积.0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8%。
黄土坡五台县老三区的建置历史仅20年。年日军侵占五台后,全县划分为14个区,一直至年撤销区建置。其间,区划几经更替,但三区驻陈家庄,辖陈家庄、东峪口、白家庄的历史一直未变。
东峪口村随后经历了乡村制、社队制、乡(镇)村制和撤并乡镇等多次体制的变化,但老三区这一地域、时间概念却深深根植于民间,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五台县白羊岭老三区为土石山区,地形复杂,地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以清水河为轴线,西部为窑头隆起,东部为五台山支系。境内最高峰黄花塔海拔.8米,最低处边家庄村滹沱河出境处河谷底海拔米。境内较大的山峰有黄花塔、维垴尖、柴塔尖、纱帽尖等19座,河流有清水河、虑虒河、移城河、滹沱河。
本区域内有耕地亩,大部分为山坡、沟壑、岗梁地,水浇地约10%。清水河东部山区森林茂密,天然林占比重较大。经济林分布于清水河、移城河河谷地带。境内牧坡宽广,草质优良,有草地36.91万亩,具备发展林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老三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和少雨,秋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因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异较大,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时间也不尽相同。区域内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31.2℃,常年平均气温9.5℃,无霜期天~天。年降水量毫米~毫米左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区域内干旱、冰雹、暴雨等灾害时有发生。这些气候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
花椒树本区域地质古老,矿藏资源较为丰富,有煤、铝土、石灰岩、陶土、大理石、铁矿、白云母矿等十余种矿藏。窑头地区煤炭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具有悠久的开采历史。
动植物和药材门类较多,经济林发达,是五台干鲜果主产区之一。主要特产有峪里花椒、东峪核桃、三区小米、窑头陶瓷砂锅等。
相关链接
二叠纪(Permian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9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万年。
二叠纪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生物发展史中国二叠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海相为主,如华南、青藏和台湾;另一种是以陆相为主,如华北;其他如西北、内蒙古及东北北部,既有海相沉积,也有陆相沉积。在中国南部,二叠系以浅海相灰岩为主,底部常有煤系。中二叠世末至晚二叠世早期,在西南地区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称峨眉山玄武岩(东吴运动);晚二叠世早期为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龙潭煤系),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含煤地层;晚二叠世晚期又形成海相沉积。
华北及东北南部,在若干盆地内形成了陆相含煤堆积,二叠纪末期,气候由温湿转为干燥,形成了红色砂岩(孙家沟)。东北北部的二叠系,以含有火山岩系及火山沉积岩为其特征,下二叠统为海相沉积,上二叠统为陆相沉积(开山屯组)。新疆的二叠系,陆相沉积较多,海相地层只零星出露。藏地区,在早二叠世晚期与华南相似,发生大规模火山活动,形成千余米的玄武岩,晚二叠世早期,局部地区也沉积了与龙潭煤系类似的含煤地层;在台湾地区也发现了二叠纪海相灰岩沉积。沉积矿产有煤、铝、铁、锰、铜、磷、石油、耐火材料、矾石、石膏等。
奥陶纪奥陶纪是地史上大陆地区遭受广泛海侵的时代,是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比较剧烈的时代,也是气候分异、冰川发育的时代。奥陶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真正达到繁盛的时期,也是这些生物发生明显的生态分异的时期。在奥陶纪后期,各大陆上不少地区发生重要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热变质作用,使得这些活动区的部分地区褶皱成为山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壳构造和古地理轮廓。
科学家认为,奥陶纪时期,各大陆相对于两极的位置和大陆之间的相对位置都曾发生过重要的改变。当时,西伯利亚中北部、加拿大北部的部分地区、中国北部和澳大利中西部都属于干热气候的地区;相反,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南非开普地区曾经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属于寒冷气候地区。这说明,奥陶纪时,古南极在而今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古北极位于南太平洋,古赤道恰好穿过西伯利亚中西部和中亚一带,经加拿大西部向南太平洋岸南下。
奥陶寒武纪生物化石中国的海侵是在海域延续下来的。扬子地台和中朝地台西部边缘地带,在中、晚寒武世或早奥陶世略有上升,奥陶纪早期地层缺失,较新的奥陶纪地层与寒武系呈假整合接触。在中朝地台的中部、东部和扬子地台,奥陶纪地层与寒武纪地层皆呈整合接触。中奥陶世之后中朝地台上升为陆地,除西部边缘地区外,晚奥陶世没有沉积。奥陶纪加里东运动在地台区表现为频繁的震荡运动,地槽区有较多的火山喷发岩、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如北方地槽区。祁连山地槽区火山活动有两个时期,一是早奥陶世中期,另一是晚奥陶世。
欧亚大陆上有4个稳定的地台区,即俄罗斯地台(东欧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和规模较小的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也属稳定区,但其还包括在南大陆的范围。前述4个地台,除少数地区外,基本上被海水侵入,形成浅海水域,地台的周围被地槽区所围绕。俄罗斯地台和扬子地台的南缘,呈东西向条带状的海域即古地中海。古地中海的南缘止于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中部、伊朗南部和印度半岛北部,向南经中南半岛与澳大利亚东部及北部奥陶纪的海域相连,更南可能伸延到南极地区。北美大部为地台浅海地区,沉积以石英砂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厚度不大。北美大陆的东西两侧为地槽区的海域,西部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东部以硬砂岩、泥岩和火山岩为主。南美的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带为地槽海域,北部的中部为地台浅海海域。南大陆的周围边缘地带皆被地槽区或地台型海域所围绕,非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西南部、南美东部和南极洲的东部皆为陆地。
奥陶纪早、中期继承了寒武纪的气候,气候温暖、海侵广泛;奥陶纪晚期南大陆的西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代表寒冷的极地气候。按古地磁数据,奥陶纪南极应位于而今北非西北部,这与非洲冰碛层的分布应位于南极圈内的解释是吻合的。南大陆的东部仍处于赤道附近。北美、西伯利亚和中国华北地区有蒸发岩沉积,推测为干热气候环境,属于低纬度地区。
奥陶纪北极应位于南太平洋,大陆地区基本上位于南半球,从沉积物来判断,当时南半球的气候分带比较明显。由于晚奥陶世末期大冰期的存在,同时影响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并引起广泛的海退。
中国云南东北部中奥陶世早期或早奥陶世晚期的巧家组产鲕状赤铁矿,华北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不同层位有磁铁矿和赤铁矿。这种铁矿的成因与中生代侵入岩侵入奥陶纪的富镁围岩有关。华北区峰峰组下段产硬石膏和石膏层。石灰岩和白云岩等作为石灰、水泥、熔剂的材料,在华北区奥陶系层位多,分布较广。以奥陶纪地层作为运移、储存条件的矿产还有石油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文图胡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