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山里的大汖古村,奇特的建筑样式惊于

2022/8/30 来源:不详

北京皮肤病治疗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

去太行山探寻魂牵梦绕的古村落,那些如同珍珠般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古村落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那些奇特的建筑形式和居民的生活状态,喜欢太行山,喜欢山体的雄壮和伟岸,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大汖古村位于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太行山的深山沟谷中,它有着多年的历史,是迄今盂县现存最古老的村落,距离县城70公里,至于大汖村的名字的来由,说是山水为汖,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就是我们说的瀑布,因为原来进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条瀑布,村子又居最大瀑布之地,所以取名“大汖”,因为地势险要在抗战时期,这里曾作为八路军的粮库和军火库,发生过激烈的保卫战,上世纪50年代,大汖还有住户80余家、余人,那时的村子称得上是一个小社会,学校、供销社一应俱全,据说当时村子里面的戏班都有两套,一套是老年人的北路梆子,一套是年轻人的中路梆子,足见当时的鼎盛,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洪涝灾害和交通不便以及经济大潮的影响,绝大多数村民都各寻出路,迁往别处,现在却只有17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还留在村里,年龄大的已有将近90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

大汖村子北魏时建的,与云冈石窟同年同月,据当地文物部门调查,村子后曾有座镇山大王庙,里面供奉着7尊石像,“镇山大王”石像背后记有“北魏永安二年”,距今却是多年历史,因此专家称,这个村落北魏时期就已存在,关于大汖的先人,也有不同版本,某个朝代曾有人在大槐树附近挖掘出古墓,从遗物记载推断,历史上曾有马姓一族,南方人,一个朝廷大臣,为躲避灾难由他乡走进这座大山,修筑了自己的家园,此后不知什么原因若干年里村子成了空寂,到元末明初,有韩家三兄弟从洪洞来到盂县,定居沙湖滩村,现在的韩姓居民是从沙湖滩村搬过来的,至今传到了十三辈,三百余年,马姓南方人该是大汖村的缔造者,而这个韩家老三,却成了大汖人的祖先,因为今天的村民都姓韩,在没有修通公路以前的年代,村南口是村民出入大山的主要通道,崎岖的山路,斑驳的石路,断崖上粗壮的松树,随后出现的众多简陋的庙宇构成了村南独特的一景,村民在村口修建了水坝,将泉水截流,形成一座小湖,命名为“大汖鱼岛”,古朴的土地庙,高耸的飞仙庙,光绪三十一年(公元年)建的关帝庙,还有观音庙,显示出山民原始的多神信仰。

进入村口先看到的是一座简易的土地庙和土石结构的房子,这就是大汖古村了,这个依山而建的小村落曾因道路崎岖而外人罕至,近年来,大汖村被偶然发现,因以其奇特的建筑样式惊于世人,被游客称为“深山里的布达拉宫”,步行十几米转过那座房子后,隐藏在大山里面的古村露出它的真容,大汖是一座建造在一整块巨石山坡上的村庄,依山就势,顺坡而上,层层叠加,参差错落,自下而上十多层,依偎生存,非常紧凑,点缀在房舍前的大红灯笼显得特有古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这深山之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村落,这座神秘的千年古村还被完好地保存着,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古村依山而建却是江南样式的吊脚楼风格,看来村里传说的那个来自南方的马姓朝廷大臣,为躲避战乱走进这座大山,修筑了自己的家园,从目前村落的建筑布局、风格来看,颇有南方建筑韵味,也许这个传说是真的。

大汖村的房舍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房屋都用石头垒成,除了平房还建有二层和三层楼房,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村口有一棵大槐树,树干三个成人也合抱不住,千年古槐的存在也使得大汖人也称“千年古树村”,这大汖村是先人们根据中国传统环境的风水理论选吉地建造的,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来大汖旅游的人,一波接一波,大多是观赏一下那独特样式的建筑布局,沿着弯弯曲曲、一直上升的石板路走入村里,近距离感受它,村里多数没有人居住的房子,有的已经倒塌或塌陷,摇摇欲坠的样子,大凡有人居住的院落,院门贴着红色的对联和大红灯笼,细致观看,民居的建筑因为是土石为原材料,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利用好每一寸空间的特点很是突出。

继续拾阶而上,八、九十个院落都用石头垒成,远看好似连接,近观各自分离,上下参差却为一家,很多家分成上下两三个院子,下面养羊储物,上面住人,基本是先搭建一层裸石建筑,作为藏储间、牲畜圈、厕所,再将上面平整后盖房子,这里的不少房屋不像山西本地老屋,石头垒壁,屋顶青瓦,其中有二层甚至三层木板墙的楼房,雕花格子门窗,画栋雕梁,很有几分南方古建的韵味,大汖村这多层结构的建筑特点是因为在山上没法打地基,必须先搭建一层,整平后再盖房子,整个村庄依山而建,可用的地方非常有限,只好往高了盖,感叹古人的聪慧,步步登高的台阶,它们连通了村里的每一家每一户,村子里的路和台阶,或显圆滑、或显破旧地叠印出岁月的沧桑,村里的房屋均以山木为框架,用山石垒壁,用粘土相砌,外抹黄泥遮风,上铺青瓦避雨,泥石土坯的本色与木漆的古香就这样和谐混搭,构成了古村的主体色调,古朴中透着沧桑的村落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在狭窄幽深的泥巷中穿行,在阳光与阴影中进进出出,仿佛觉得穿越一段斑驳着历史的沧桑岁月。

村间小路也是依山势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体上凿出来石阶,连接各家各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曾经的大汖村人丁兴旺,有近多户人家、多口人,后因地偏路远,村子发展受到限制,大多数村民便各寻出路,迁往别处,目前,仅剩17位村民,房舍都用石头垒成,一些石房早在明朝就已存在,这一点在屋子里的涂漆可以证明,村民们简单的种植一些玉米、土豆、核桃、花椒维持生活,此外,逢年过节时,子女们回村探望,捎些日常用品,平日里,有个缝缝补补、红白喜事,老人们都会互帮互助,这17位上了年纪的村民是这座古村落根文化最后的守望者,大汖村的大小道路全部用石板或石头铺成,村民就地取材铺设了道路,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老人们说,村子里的路和台阶,是先人们在岩石上一阶一阶的锉出来的,当人们行走在大汖村的山道小巷,你会感觉它的干净无尘,感觉到别有一番情趣。

石头,是大汖村的主旋律,从根基到墙壁,几乎全是石头建造,村子里的路,全是在石头上凿出的阶梯,正是石头,给大汖村带来了奇观,大汖村恍若千年的闺秀,羞于露面于世人,而只将自己深藏于太行腹地的青山秀水间,大汖村藏风聚气地氤氲出了一处风水宝地,这些古老的房屋,依山就势,层层叠加,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而别致的建筑造型,村中各家各户,均以小巷连接,息息相通,脉脉相连,布局自然而又巧妙,犹如迷宫般神奇,古槐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显现着大汖村民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景象,北方的民居,尤其山西的民居多为砖瓦四合院、窑洞为主,而大汖村这种依山而修的楼式建筑,却融入了部分南派建筑风格,大汖村到底是什么时候,谁人修盖的呢?已成为千古之谜,惟有一个优美的传说鲜活不息。

北魏年间江南战乱,有姓马一家族美艳的女族长,带领自己的几十口族人自江南一路逃上到了太行山,他们在一个英武机灵的猎户小伙带领下来到这深山幽谷,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便定居了下来,爱情的烈火使女族长冒着被族人用烈火烧死的罪名,誓死投入了这位猎户小伙子的怀抱,他们俩远居后山的幽谷山洞,凭自己的双手垒砌成一座石楼房,后来新任的族长发现了他们的石楼,惊叹不已,就把他们俩请回来,教大家建屋盖房,村人便在这里一块巨大的山石上,依山势修建了自己的新家园,打这以后,就有了这样的大汖村,从此这位女族长和猎户小伙子,成了村人心中的神,再后来村人便为他们俩雕塑石像贡奉了起来,不知过了多少年后,村民在村外的山洞中发现了七尊石像,各个栩栩如生与族长一家人极为相似,人们便将七尊石像请回村中供奉,此后村庄也得到了安宁,历经数百年,马姓家族逐渐衰落,慢慢变成了一座空寂的村庄,直至明朝一韩姓兄弟从洪洞县逃难至此,发现了这座空村和七尊石像,便在此安家落户,由此世代繁衍延续至今,如今七尊石像依然被供奉在村前山庙中,被村人尊奉为“镇山大王”,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附近的村民都会络绎不绝地前来祭拜、祈祷“镇山大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然而大汖村的村民则更喜欢亲切地称七尊石像为“老人家”,仍视他们为庇佑古村的圣贤之人。

在北山坡上鳞次梯比的古民居和村南的这棵老大槐树越发显出村庄的古老,村中道路四通八达,没有断头路,大汖村,淳朴恬静、与世无争,更难得的是村民间相处融洽、经年不改对故乡根脉的守望,大村汖的清纯与清静,使得来到这里的人,吃的住的玩的无不是纯天然的原始意味,这就使得如今的大汖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太行山深处一处颇有名气的旅游揽胜之地,如今,坚守在大汖村的老人依然过着古老而纯朴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自家种的粮食,大汖村像一扇古老的窗口,透过它,人们可以窥视人类农耕文明的足迹,它也是一个活的样本,阅读它人们可以知道,人类曾经这样走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