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扛起振兴旗来自盂县孙家庄镇王

2025/3/16 来源:不详

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春分刚过,天气开始转暖,盂县孙家庄镇王炭咀村的多个项目现场热闹起来,因冬季天气寒冷“停摆”的工程陆续复工。最近,王炭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宝忠常常给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加油鼓劲:“花海廊带打造、核桃油厂丰富产品种类、酒文化产业园提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个接一个,咱们不能等、不能靠,得抓紧动起来。”

  “王炭咀”源于盂县方言“无炭咀”,意思是没有煤炭的小山头。21世纪初的王炭咀村是典型的纯农业村,村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当地不少人说“村子环境不好,没啥发展前途”。

  十多年一晃而过,曾经的穷苦山村,靠着规模种植、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教育培训等特色产业,开辟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壮大产业“龙头”,与乡村治理、乡村建设齐头并进,王炭咀村发展的底气和动力越来越足,文明乡风浸润乡野,村子的“颜值”也逐年提升。

  提起村子的“振兴密码”,石宝忠开门见山说起了村里延续多年的发展思路:“村子有现在的成绩,是十多年来村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带领村民干出来的。村子想要发展,干群一心是关键。大伙儿思想统一了、步调一致了,再难的事儿也会变得简单。再有就是牢牢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样就能在振兴路上少走弯路。”

聚焦产业振兴夯实乡村“硬实力”

  3月21日上午8点,晨雾还未散去,王炭咀村采摘园的工人李永凤就已经来到大棚为樱桃树疏果。“如果挂果太多,果实就长不大。为了均匀养分,我们得及时疏果。”李永凤边干边说,“‘五一’假期前后,樱桃就成熟了,游客就能采摘了。”

  樱桃采摘大棚旁还有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雪桃、山杏、早黑宝葡萄、西葫芦、豆角、茄子等分区“住”在25个大棚里。“我们棚内的蔬菜、水果,除了能在乡村旅游旺季供游客采摘,还可以辐射供应周边十几个村。作为村里的主打产业之一,去年采摘园的收益接近万元。”王炭咀村村干部刘晓静说。

  近年来,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收益的还有村里的核桃种植、加工产业。在盂县百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核桃油生产车间,村民石玉青是建厂之初就在这里工作的老员工。从清洗、剥壳、脱皮到干燥、破碎、冷榨,对于核桃油加工的工艺流程,石玉青早已烂熟于心。“年,村里成立了盂县百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俺村规模种植的0多亩核桃树结果后,果实经过深加工‘身价’成倍增长。去年,公司还把俺们的‘富盂’牌核桃油系列产品带上第七届中国(山西)农交会的展台,产品的知名度大大提高。”石玉青说,“这不,最近我们正在积极打造网店,希望借助各大电商销售平台让俺们的产品有更好的销路。”

  提起村里的民宿和培训产业,孙家庄镇人大主席、王炭咀村第一书记石建忠深有感触。他曾在王炭咀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十多年,这些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壮大与他息息相关。石建忠走向村委会办公楼旁的连排窑洞民宿和会议培训中心说:“最近两年,教育培训产业成了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在这里举办的廉政教育培训、党性教育培训、基层干部轮训、青少年研学培训就超过50场次,累计培训余人次,培训收入超过万元。学员学在村里、吃在村里、住在村里,不光带动了教育培训产业,也带火了村里的民宿产业。”

  一项项产业稳步发展,夯实了王炭咀村的乡村“硬实力”,但王炭咀人丰富产业“拼盘”的脚步依旧没有停。今年,他们将精心打造婚纱摄影花海廊带,推动酒文化产业园提档升级,继续为提升乡村“硬实力”注入新动能。

优化乡村治理增强乡村“软实力”

  乡村治,百姓安。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优化乡村治理的重要一环。去年10月,王炭咀村村支“两委”班子完成了“大换血”——村支“两委”主干实现“一肩挑”;35岁以下年轻干部有4名,占比66.7%;大专以上学历干部有4名,占比66.7%。“火车头”更强劲,为增强乡村“软实力”提供了人才保障。

  “去年,村支‘两委’换届,一批年纪轻、学历高,眼界宽、能干事的人才脱颖而出,充实进村支‘两委’班子,给村子带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拉开了俺村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序幕。”石宝忠说。

  新班子组建后,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治理,成了大家常常思考、讨论的事儿。“我认为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内的一些先进村摸索出了许多可借鉴的乡村治理经验,咱们有机会应该多走走、多看看,将适合咱村的好方法‘引进来’。”“乡村治理讲求智慧成了新趋势,咱们不妨在这方面找找突破口。”……最近的村支“两委”工作例会上,大家总会围绕乡村治理谈思考、提建议。

  32岁的张宏是新任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熟悉工作、适应角色的半年时间里,她已经细化完善了村党支部党员示范践诺计划表和村“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在此之前,我们用了1个多月时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入户走访。村里党员的基本情况、村民各家的基本情况、男女老少的新诉求,我们样样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想出推进乡村治理的好法子。”张宏说。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加强正面典型激励引导……围绕这些内容,眼下,村干部正梳理着一个个治村新思路。“新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们这个‘大家庭’就拧成了一股绳。乡村治理好了,振兴路上的绊脚石就少了,村子的发展后劲才能更足。”77岁的老党员石正山欣慰地说。

立足宜居宜游提升乡村“美实力”

  这几年,每到乡村旅游旺季,来王炭咀村度假的游客一拨接一拨。人们在一步一景的“大公园”中,或漫步赏花,或拍照留影,或户外拓展,或体验农趣,在充满欢声笑语的旅程中感受着乡村的发展,享受着惬意的时光。“‘硬实力’‘软实力’提升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环境美也是一种‘实力’。环境好了,村子才能更宜居,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才能一年比一年高;风景美了,村子才能更宜游,绿水青山才能激活‘美丽经济’。”石宝忠说。

  每天早起能到村里的人工湖旁边散散步,周末能带孙子到村里的足球场和“乡村迪士尼”体验户外拓展项目,是村民付桃妮几年前“想也不敢想的事儿”。提起村里处处可见的美景,付桃妮言语里透着欣喜:“前些年,村里连自来水都不通,路面也没有硬化,更别提美化绿化了。不少村民在县城里买了楼房搬出了村。后来,多亏有了实干的村支‘两委’班子,村里变化一年比一年大。硬化路铺到了家门口,绿化带也延伸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还通了自来水、天然气,改厕工程也完工了。现在,村里的环境美了,回村的人也多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起色。”

  村里的绿水青山渐渐成了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也成了吸引村民返乡创业的“磁石”。去年10月,村民石永青辞掉了县城的工作,回村办起了农家乐。妻子当帮工,他和女婿掌勺,能同时容纳余人就餐的农家乐在他们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越办越红火。“我们村风景美,游乐项目多,客源挺稳定,回村开一家主打盂县风味特色的农家乐比在外打工强。俺们这也算端稳‘旅游饭碗’了。”石永青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王炭咀村一直狠抓环境卫生整治、人居环境改善,陆续捧回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山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等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石宝忠说:“成绩是对以往工作的肯定。咱不能坐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还得一年接着一年干,让村子美丽‘升级’。”(郭鑫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9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