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掌故42最早的汾阳县索寻太
2025/2/21 来源:不详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www.mvdtj.com/m/汉元鼎三年(前),武帝刘彻撤代藩(国),复置太原郡,郡下辖县缩减至二十一个,其中便有一个汾阳县。这个最早的汾阳县,以古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之常例,当在汾水之阳,故命名。迄汉至今,二千年间,汾河流经太原盆地的中游段,虽多经改道,但始终受汾河谷地南北走向,吕梁、太行两山挟制东西之地貌所制约,从来没有东西流径的河段。所以最早的汉太原郡汾阳县,当不会出现在从冽石口至灵石口太原盆地和环周边山。所以今吕梁市汾阳市,绝非最早的汉代汾阳县。且多种史书的“地理志”,多版的“地方志”,明明确确地载有,今汾阳市,在汉代为太原郡兹氏县。新朝王莽更名兹同。东汉复为太原兹氏。三国魏沿置兹氏县,为西河郡治所。西晋为西河国治,改名隰城县。北魏太和八年()置西河州,以隰城县为州治。太和十二年()初置汾州,孝昌元年(),汾州治徙此。北齐时为南朔州治。北周时为介州治。隋大业初复置西河郡,仍以隰城县为郡治。唐武德元年()新置浩州,也以隰城为州治,武德三年()浩州并入汾州,则隰城又为汾州治。唐高宗上元元年(),改隰城县名为西河县,仍为汾州治。之后五代、宋、金、元、明诸朝,汾州或为直隶州,或为太原路、冀宁路、太原府等属州,州称未变,县名未变。至明万历二十三年(),将汾州由太原府划出,升置为汾州府,府治西河县,遂依汾州府之名,改西河县为汾阳县。至此,明汾阳县一直沿用于今,四百余年未变。由此可见,明以来之汾阳市与汉之汾阳县,虽名同,却地异,时差一千七百余年,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在此稍点一笔:唐代挽唐祚于既倒的名宦郭子仪,以祖籍汾阳而受爵“汾阳王”,其祖籍地望当在汉汾阳,而非今汾阳。此乃洞若明火、毋庸置疑之事。长期以来,太原市阳曲县的史志工作者和有兴趣于本县史事的同志,当然还包括一些省城文史学者,一直以为汉之汾阳县,即今之阳曲县。虽对汉汾阳县之治所,至今终说不清,但他们也还认为,汉汾阳县地在古阳曲县境,确信甚笃,无可置疑。然而,细读史籍,严析史料,寻迹地望,阅考地缘,上述似乎可以“盖棺论定”之说,疑窦丛生,除却历史尘封,剥茧抽丝,却经不得推敲。首先,当汉代汾阳县初置时,今阳曲县行政版图内,是汉之盂县、狼孟县。今阳曲非汉阳曲,汉阳曲县在何处?在今之定襄县故址待阳村。阳曲之名何来?古谚曰:“河千里一曲,当之阳,故名阳曲。”河指滹沱河,待阳村故址在滹沱河之曲的岸之阳,所以得名阳曲。是时之汾阳、狼孟、盂、阳曲四县,均为汉太原郡属县。从西汉至新莽的历史时期,汾阳就是汾阳,与盂、狼孟、阳曲为兄弟单位,不存在从属关系。其次,逮东汉时,太原郡(国)辖县再减,由西汉时的二十一县缩为十六县,汾阳县被撤,其原辖之地,划入九原县(东汉侨置县,故地在今忻州市)。三国魏时,太原郡辖县继续缩减,降至十二县,是时,阳曲县治所由原地今定襄待阳,南徙狼孟县之南,今阳曲镇。阳曲镇之名正是由南迁之阳曲县而得。其所辖县域当从狼孟县析出。此时,汉汾阳县已裁撤二百年有余,怎会与南徙之阳曲有瓜葛?可见汉汾阳县为后来阳曲县之说,颇值推敲,应属讹说。再说,东汉撤裁汾阳县后,原县治之址再无新建之县,直至晋永嘉间曾置三堆县于此。何谓“三堆”?宋《太平寰宇记》曰:“本汉汾阳县地,城内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后汉末属九原县。”有鉴于此,东汉时阳曲县虽被撤裁,但治地仍存未毁,被称作“三堆城”,晋永嘉时曾依此城,设置三堆县。搞清楚“三堆县”故址,最早的汾阳县寻踪,便可尘埃落定。今查《永乐大典·太原府二》“静乐县”条引《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载曰:“汉汾阳县地,属太原郡,隋开皇三年()置岢岚县,十八年()改曰汾源县。大业四年()又改为静乐,属楼烦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管州。”管州治所便设在静乐县,而隋唐之后静乐或为管州治,或为静乐郡治,但静乐县之设,再未裁改,一直至今。其地正在汾河及其支流碾河交汇处之北,是地地道道的汾水之阳。这种地貌和地缘是今汾阳和阳曲不具备的。至于三堆故址,便在今静乐县城,清《静乐县志·古迹》便载:“三堆城,在县治内,今不可考。”至此,最早的太原郡汾阳县,既不在今吕梁汾阳,也不在今太原阳曲,而在忻州之静乐。中唐名宦、再造唐祚之勋臣郭子仪之“汾阳王”爵号,所依之祖籍汾阳,自然也与今汾阳、阳曲无关,当在今静乐是也。“郭氏出太原”是准确的,因其出汉太原郡汾阳县,至于出吕梁之汾阳,出太原之阳曲,则属妄断与讹传。责编:白伟版式:张佩检查:谢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