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道使君无妙思,冠山移得近城头冠山
2025/2/16 来源:不详哪家白癜风能彻底治愈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761055.html大家好,欢迎来到疯疯沙哈!今天我们去阳泉市的冠山瞧瞧!若道使君无妙思,冠山移得近城头——冠山冠山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城西南4公里处,海拔.6米。冠山主峰顶状似冠而名。冠山苍松翠柏,烟云缭绕,山势嵯峨挺拔秀丽。冠山集儒、道、释于一身,其中以儒家文化为盛,冠山书院则为代表,里面儒教设施一应俱全。据史载,书院可上溯到北宋宣和年间(—),鼎盛于元、明、清三代,曾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元代曾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的中书左丞吕思诚,明代的兵部、吏部、礼部尚书乔宇,清代的两广总督窦宾,近代才女石评梅等。山以人名,文以山兴,著名的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清代学者张佩芳、地理学家张穆都曾来此游历讲学,冠山因此成为平定文化的象征。金末元初著名诗人和历史学家,祖籍平定的元好问,曾写过一篇《乡郡杂咏诗》:“新堂缥缈接飞楼,云锦周遭霜树秋。若道使君无妙思,冠山移得近城头。”这首诗主要写冠山书香文化精神泽被后世。前两句写景,冠山云遮雾罩,山腰处修建亭台楼阁出现时隐时现的缥缈景观,云端周围霜林飒飒;后两句则写冠山浓厚的书香之气,用戏谑的口吻说假若你若写文章无才思妙想,就将人杰地灵的冠山移到城头,粘粘冠山的书香之气,可见当时冠山的书香文化传播甚广。明代尚书乔宇青年时期曾在冠山书院读书修身养性,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冠山至今仍保存着石刻版“乔尚书冠山恋狐仙”的故事。乔宇夜读感动狐仙,狐仙化为女子伴其读书,被人识破现原形殒命。乔宇高居尚书之位感念狐仙之恩,在冠山资福寺后立“乔宇原配狐氏之墓”的墓碑。在冠山书院至今留存乔宇读书时参观吕思诚书院的诗碑《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诗曰:“峻岭崇冈冒雪来,冠山遥在白云隈。松盘厚地蜿蜒出,花散诸天缥缈开。傍险欲寻归隐洞,凌高还上读书合。平生仰止乡贤意,莫遣遗踪草莱。这首诗情景相融,写作者翻山越岭踏雪探访元代中书左丞吕思城读书的冠山书院,远望冠山仿佛在白云的云端;山上松树姿态各异盘旋而出,雪花飘洒在天空缥缈开放;凭借险要的山势寻访归隐山洞,登高望远继续读书学习;平生仰慕乡贤读书圣人,不要让自己迷茫在草野之间。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在冠山读书吕思城的仰慕之情和自己积极上进求学精神。清雍正二年(),平定州升为直隶州,属省辖,领寿阳、乐平、盂县三县,礼部尚书祁寯藻是寿阳人,所以他属于平定州人。当他阅读元好问的诗歌,有感而发,挥毫而就,写了四首《读元遗山诗》,其中一篇写的是对冠山浓浓的思乡之情。诗曰:“冠山飞入涌云楼,更忆阳泉道院幽。不是诗人感乔木,霜林谁识故乡秋。”这首诗即景抒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冠山如同插入云层,层云缭绕,更怀念阳泉幽静的庭院,不是诗人对参天大树的有感而发,霜叶满天谁识故乡的秋天呢?冠山风景构成中还有“两多”,一是造型遒劲苍健的古松多,一是风雅隽永的摩崖石刻多。到清末时,能够见于方志记载的冠山名松已大大减少,但仍有株幸存。冠山苍松翠柏,烟云缭绕,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清朝诗人苗蕃写的《冠山古松》淋漓尽致描绘古松形态,诗曰:“冠山绝顶入云烟,五百苍松莫计年。风动涛声如吼泊,雨来鳞爪欲参天。”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冠山松树的形态,首先写到从远处观望,冠山山顶没入云端,众多遒劲苍健的古松不知道生于何年,风中松涛声如同水泊怒吼,雨中的古松盘根错节,就像蟠龙的鳞爪伸向天空。漫山遍野的松树,郁郁葱葱,是冠山独特的景观。明朝嘉靖九年(),时任临洮太守的平定州人孙杰回归故乡后,寓居于冠山书院,每日聚朋邀友且吟且酌,见冠山山腰中有一巨石,即出资凿石洞曰“夫子洞”,供奉孔圣人,另凿两洞,供奉颜子和曾子。此石洞和石像,为一块石头凿著,工致细腻、精悍,洞前锲“寻孔颜乐处”等字。孙杰在夫子洞旁修建了高岭书院,其间藏书万卷,广招学生,兴办教育。明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深所作的《高岭书院孔子调铭》的碑刻今仍立于夫子洞院中。虽然高岭书院不存在,陆深有诗《孙杰太守高岭书院》,赞曰:“石梯随步与云升,又是青山第几层。望到只疑天更近,兴来唯有斗堪凭。岭头日月开昏晓,洞口诗书感废兴。一自文翁归蜀后,手扶风教有谁能。”这首诗写了冠山的高峻和书院发展的兴盛。登山的步伐随着石梯一直往上走,与天空中的云彩一样升高,又到了苍翠冠山的第几层了?望到尽头只怀疑离天空更近,兴尽而来唯有依靠天空的星斗推测;太阳与月亮分割出山岭的清晨与黄昏,夫子洞口诗书漫卷,时代变迁;孙杰创办高岭书院,如同西汉时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文翁石室”,文翁归蜀,孙杰回到临洮,他一手扶持的文化教育有谁能担当此任?这首诗运用“文翁石室”的典故,此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学校的名称,表达了对孙杰兴建高岭书院的敬仰之情,同时对书院现状感到担忧。冠山书院兴建于宋代,有“冠山精舍”,之后元代有“吕公书院”、明代有“名贤书院”和“高岭书院”、清代有“槐音书院”和“崇古书院”,平定的历代文人都对冠山书院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情结。清初诗人苗蕃游览时写过一首《秋日游冠山状元石夫子洞》,诗曰:“石冠冠山玉露秋,苍林如醉胜瀛洲。钟王逸笔难拘格,董贾雄文未逐流。雁阵几行斜奕谱,龙团七碗沁诗喉。谁龛尼父西天上,选佛场中隐状头。”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冠山的夫子洞。秋天的冠山,霜林如醉,漫山尽染,美丽的景色胜过东海仙山瀛洲;钟繇、王羲之飘逸的书法别具一格,董仲舒、贾谊独树一帜的文章没有随波逐流;雁阵几行如同音乐乐谱,七碗龙团茶喝下去沁人心脾,润泽诗喉;是谁在西天为孔夫子设立佛龛,在佛法道场中隐匿状元之冠。冠山之石仍然秀拔,冠山之松依旧遒劲,冠山的文化精神泽被后世。冠山留给后人的是千年书香和文化精神。冠山旅游的开发首先应着重于儒家书院文化的传播,打造书院文化精品,彰显儒家文化精神,让更多的现代人有机会走进这片文化圣土,感悟先贤风范。其次就其山体规模,适合探险性质的登山活动的推广。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