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和我们之间专访山西女作家指尖做一个

2025/2/6 来源:不详

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7435216282197608&wfr=spider&for=pc

李东升│文

专访指尖话题一:

以散文集《在我和我们之间》为例,回答作家指尖的散文,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话题二:

指尖散文写作可提供怎样的写作技巧

话题三:

指尖散文中的3个生命境象

导读

创作者美丽的,指尖很多时候,迷醉于纯粹的写作状态。她想做一个纯粹的写作者。

那些绚烂夺目、悬而未决的瞬间

——陈克海读指尖《失焦的身份》《夏日明亮》之阅读手记

有点像是鸿蒙之初,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还找不到准确的停靠点,一座天蓝色铁皮房的出现,世界开始定位,这个向外生长的小小村落,仿佛有了秩序,作家用的是“旗帜,驿站”。《蓝色车站》当然不是要重述神话。它清晰,不容置疑。是在突出生存的困境吗?逼窄的环境,却没有禁锢住女人。她叛逆,有想法,才不管是不是格格不入,更不相信运道。硬是靠着一股倔强,在薄薄的灰土里,掘开了隐秘的希望。

进入正文

重读《在我和我们之间》,再访作家指尖。

那天,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中迷蒙着清新的水气。打电话约访指尖,听筒里传出爽快的声音。按说,多年的好朋友了,无需这么拘谨,但我的内心,真不像表面上那么轻松。

《在我和多们之间》,是指尖散文中,最为出彩的文字。

多年来,我以为,指尖笔下的种种,我都经历过。人物、场景、情节、细节、对话,只需换个村名、人名,就能与少时记忆中的乡村相吻合。再读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指尖字里行间,所表现的那种时代感,文中作者的心理体验、所经历的时代及所经受的文化,才更多透射着作为散文体裁所独特的魅力。

指尖的很多散文,更像是一种远距离的审视和回归。远远望着,她的诸多作品,如若时间流中的诸多镜像,平行独立于我们的世界。在那个遥远的世界,人回到了自身,生活回到了自身。人是独立自由的,生活也是真实的。

她的散文,兼具了小说的语言和功能,以她特有的敏锐,如刀一样刺向了历史、现实与人性的深处。人在篱边,走访指尖,我希望能够真正踏入园中,更多地了解指尖,更加接近指尖文本之后的真实、深刻与幽远。

我的写作没有金手指

很快进入正题,我急于表达对她近几年作品的看法。我强调作品的完整性,她的散文浑然天成,意象完整多义,裁剪、提纯都难以解读其中的意蕴。

我对她冠以“照相簿”的关键词,提出质疑。我说优秀作家,其功力深厚远远超过写实摄影家。很多表达,写实摄影,是达不到的,绘画也达不到,而你的文字能达到。

我说,我并不是说好听话,真实意图是抛出我的访问话题。

指尖说,同是写作者,我知道你想问什么。我能提供你说的写作干货。但是这些技巧与表达,并不适合广泛的写作者。

人在特定的境遇中成长,有欢乐,有忧愁,有顺境,也有逆境。即便是在最爱的故乡,最亲的至亲之间,即便是在最怀念的童年,以至小学、中学的青涩时段,我们也在遭遇不同程度的现实的凌厉与残酷。

我承认近期的写作中,多次写到了生命的困境和痛点。而事实上,这种痛与刺,都是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所经历过的。只是受当时的种种局限,看不清悟不透,而事过之后又不愿提起。我只是写了很多作者不敢写、不愿写,或者想写,又写不出来的内容。

这其中有一个站位问题。我们是站在何种位置反视生活。

有一个视角问题,还有一个表达问题。

有一个从小我到大众,再从大众到小我的轮回与审视。

也有一个历史与文化的缓慢行进问题。移步换景,很多细节会让你大吃一惊。

我的写作,没有金手指。

贾家沟,我的童年记忆

禾苗是指尖散文中经常出现的人物。指尖解释,禾苗是外来户,借住地方,离她家不远。她家男劳力多,搬来不久,就在村里站稳了脚跟。她家院子大,房子多,借着梯子,可到房顶玩耍。到了秋天,院中堆满农作物,我们这群小伙伴,就在上面跳啊,翻滚啊,乐不思归。

那时候,我喜欢跟禾苗,在房顶看云。深秋,村里的天,比城里的天,高了许多,也蓝了许多,那云更是美轮美奂、变幻莫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指尖还记得,看天的时候,她照村里舞台上的戏文,给禾苗编的故事。

指尖说她的童年时光,大部分跟祖母一起生活,身边的小朋友,不是很多,母亲担心没人跟她玩,就特别照顾禾苗,玩笑着让她与禾苗结成干姐妹,某种意义上,禾苗就是她的童年,就是她童年的见证者。

指尖出生在盂县路家村镇贾家沟村,祖母是那种非常传统,宗族观念顽固的人。指尖记得祖母深夜跪在院里,祈求上天赐子的情形,而指尖与她下面的两个妹妹,都是在周围至亲的尴尬中出生。因为性别,指尖与村里的很多伙伴,成为那个时代的“隐形人”。

但是这种情形并不妨碍她作为乡下孩童的野蛮生长。在乡下农村相对悠闲、散漫的时光里,指尖以她幼小的心灵,快乐着,忧伤着,感知着、思考着周遭的世界。这个时期,构成指尖散文的第一个生命镜像。

或者说,这是一个类别,可以单独成为系列。

访谈中,我开玩笑说,别人的童年多从记事时谈起,而你的童年,却在母亲怀孕的时候,就有了故事。

指尖说,70年代到80年代,成为一个年代现象,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非常怀念那个时代。

指尖说,童年、少年是他生命中最美的部分,她散文的绝大部分,皆在这两个阶段跳来跳去。

我的林场故事

那年她十五六岁,父亲走在前面,指尖跟在后面。贾家沟在盂县东南方向,而他们要去的地方在县城西北方向。他们走过了很多村庄,走过了很多山路,终于来到大山深处的一个林场。

而这个林场,就是指尖散文的第二发生地,称第二生命镜像也无不可。指尖说,她近期创作的很多散文篇目,都围绕着林场这段经历的展开。指尖有近20年的时间,在林场生活,以此为切点,再自然不过。

林场是国营企业,但与城里的其他企业,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林场建制正规,但是因为深居大山,而工人又多来自农村里,这样的情形,跟贾家沟区别不大。大家相处融洽,人与人之间呼大唤小,像一家人一样亲密。

指尖,人年轻,爱学习,爱写作,林场为她配了照相机,是林场的文员。

林场的很多建筑,包括工人的宿舍,都是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时修盖的。场房呈梯形,分前中后三排,后一排房子最多,紧靠绿轴沟凸出的山崖。最前一排分成两列,东西各五间,东面是食堂,西面是会议室。

指尖保留了上学时记日记的习惯,每天都要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记下来。3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日记帮了她很多大忙,她散文中的很多人物、事件,均在日记中找到依据。小木匠、小司机,哪怕是路边的铁房子,都是她林场散文中的常用素材。

“小木匠年龄小、个头小,五官、手脚都小。小木匠穿了一双手工布鞋,他的脚码在38至39之间,我们几个轮流试穿。小木匠,有一种本事,单脚独立,我们学也学不来。小木匠有个愿望,要到城里上班。

小司机有一双笔直修长的腿,当他走路的时候,裤子的小喇叭,在微风中,左右张开,帅气而飘逸。我们几个女孩,央求着试穿他的裤子,之后谁要到城里去,就借他的裤子穿,而就是这条裤子,让他惹上的麻烦。”

林场,成为指尖散文中放大了的“童年、少年”。到林场上班后,她与她的伙伴们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身份问题。农村人,城里人,不只是个标签,所有的憧憬与向往,所有煎熬与庸常,都与这个身份相关。

在年新出版的《散文选刊·选刊版》第8期,我看到了《山西文学》副主编关于指尖散文的阅读手记,文中对指尖的林场散文作了非常精彩的评论。

指尖林场散文的精彩程度,更胜于她早期的赵树理文学获奖散文集《最后的照相簿》。

同去李宾山

采访当天,恰逢军旅作家焦秋光、书画大家赵一唐归乡。出县城向南20里,我们相约同去南娄乡兰若寺观景。赵一唐,是盂县籍在京著名画家,年7月,在焦秋光的陪同下,他回到了阔别10年的家乡。他是受盂县县委梁海昌书记的邀请,回老家为盂县古壁画出版物题写书名的。

透过车窗,赵一唐教授的目光中充满深情。他说踏在家乡的土地上,内心踏实而温暖。看家乡的山水、看家乡的古建筑,家乡的诸多文化传奇,似乎都隐藏在我们的不经意间。路上,指尖向我们介绍了,她年初去李宾山的情景,归来后,我在网上找到了指尖的散文《开元往事》与《双鹤山的栎树》。

指尖的历史散文、文化散文与时下的很多同类流行散文不同,在行文结构与语言上,更加拓宽了散文的界域。我以为,除却那些极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外,她的文字核心,依然在生命的描写与延展上。

那年,我站在李宾山塔下,不由地发生联想,如果在唐朝,如果我深居此地会怎样?我没有李通玄的神通,但作为一个写作者,在这里,会不会是我生命中的另一个林场。如果是,我又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

指尖说,很多时候,这种联想让她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区别。表达生命,是她散文写作的永恒题材,要尽可能地表达生命,挖掘生命本质的东西,表达生命经历中的各种纠结与苦难。

历史与我们,也许是一句话。文化与我们,也许只是一个理念,而我们的表达却要深入到历史与文化背后的人。散文集《一色千年》《符号》中,写到官窑,写到瓷器、石刻、壁画等等,它们背后,是物化后的生命意象和历史符号。

我们说,言之有物,找到这个物,还要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思想托于这个物,这样的写作才有意义。

聊天中,盂县文联主席李彦青认为,指尖的历史文化散文,已别开新面,自成一家……

我故乡的模样

我用手里的杂志卷成话筒,装模作样地学着易立竞的口气问:“指尖,请问这么多年来,你究竟写过什么?什么是你真正能写出来的?”

指尖哈哈大笑,随后回答:“我的写作,从故乡开始,到现在还在写故乡。我爱我的故乡,怎么用我的文字呈现故乡,我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回答。”

作家葛水平评论,指尖以其幽微的生命体验,通过对事物的挖掘和呈现,唤醒生命中迟钝的觉知、想象和思考,用文字搭建一个具有自我气息、自我标识、自我底色的山川湖海。

访谈中,指尖也就她写作中的渗透的生命意识做了回答。她说,《骨头上的花朵》是她真正意义上第一篇散文。为什么写?怎么写、写什么?都是在此篇之后,她经常思考的问题。

我问她:“在你发表的散文作品中,你最喜欢哪本?”

她说:“所幸我的写作,一直在进步。一本书出版后,我有很多的反省,很多人问我最喜欢自己的那部作品,我就用一句套话回答:下一部。”

我说:“看到很多评论,各种观点归结在一起,最多的是两种观点,一个是你的写作拓宽了散文的界域,一个是你散文更多写出了个人的深刻体验。”

指尖说:“我写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这么多。我只是一个写作者,想用自己多样的文字构筑梦想中的城堡。随着写作的积累和视野的扩展,我的思维与语言不断改变。

一路走来,散文与我多了亲近,也多了敬畏。有时候,感到自己的笨拙无力,有时候,又对自己的文字充满信心。

我的散文从故乡中来,又皈依于故乡。这不是巧合,完整地呈现故乡,是我写作的最大愿望。我的心里已装不下他乡。”

活色能够生香,

旧色愈加芬芳。

作者其他精彩文章诗人与律师│路宁:我以诗人的眼睛,辨识“铁盒子”里的真相蒙曼作序,他的诗可做学习创作的模板│专访诗人高巨海诗者良心,我的“正能第一站”,走访杨玉牛,感受诗词的力量将岁月绽放出一道道美丽的诗行,走访大诗人赵五四的真实生活状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7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