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首届河灯民俗文化节3天接待游客近2
2022/7/1 来源:不详ios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gzhuajiang.com/lehuo/26759.html
《印象阳泉》 整合民俗资源
再现河灯节盛况
此次河灯民俗文化节,是盂县传承地方民俗文化,打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又一尝试。把传统民俗祭河神、放河灯与旅游“嫁接”,邀请牛斗虎、二鬼抱跌、跑旱船等传统民俗表演助阵,融合地方特色美食和祈福等活动一起推向文化市场,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夜幕降临,滹沱河岸边灯火辉煌、五彩斑斓。游客簇拥在两岸,74岁的非遗传承人崔呆子带着村民缓步走到北岸。一块面积为多平方米的巨石,被村民称作“望河梁”。村民聚在“望河梁”上一处石台,祭河神的仪式正式开始。
河滩上礼花腾空而起,象征日子红火兴旺的大火被点燃,火焰足足燃起4米多高,祷祝的人声逐渐湮没在礼炮声、欢腾声中。
随着崔呆子一声号令,人声鼎沸的滹沱河两岸安静了下来。上百只各式各样的河灯被渐次放到河面,大崔家庄变成了一片河灯的海洋。从各地赶来的游客和当地村民一起,观望河灯顺水流去,对着升腾的火焰祈福新年……
迄今多年历史
寄托美好愿望
当地“放河灯”的习俗,最早记载于南宋末期,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如今,这项民俗活动已成为我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灯能照亮的地方,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畜不会淹死在河水里,平平安安。”崔呆子说。
根据《崔氏族谱》的记载,崔氏祖先是从朔州怀仁迁到大崔家庄定居。由于定居岸边又不识水性,人畜常遭不测。为了保佑平安,遂祭河神,在河边常建有河神庙。多年来,河神庙几经冲刷,终未能保留下来,但人们祭拜河神的习俗却一直延续至今。
在盂县北部乡镇,滹沱河流经的不少村落也有放河灯的习俗。但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的还要数梁家寨乡大崔家庄村的“河灯节”。村里的百姓,每年初春都要自发攒油、攒棉花、攒柴、做贡献、烧香。冰雪融化、河川初开之时,人们趁夜幕降临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到“望河梁”上拜河神、放河灯。人们把对平安、幸福、丰收的美好愿望寄托其中。据传,柴火越旺意味着丰收在望,旺火照到哪里,哪里就不受霜冻、不下冰雹。
民俗“嫁接”旅游
原汁原味吸引外界目光
随着今年河灯节的举办和民俗活动规模的扩大,原本逐渐式微的村俗重新成为当地群众的文化大餐。崔呆子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嫌放河灯“太土”,一度出现文化无人继承的窘况。河灯盛景再现,当天的他高兴得很:“你看现在这场面,不光是村里年轻人喜欢,连城里人也喜欢咱的河灯习俗。”
原汁原味的河灯民俗,吸引了外界众多目光,也带动了当地经济。梁家寨乡党委书记付全珍介绍,首次河灯民俗文化节接待游客近2.5万人次。乡里的民宿和酒店“一房难求”,饭店不论大小“一桌难求”,就连卖灌饼、糖葫芦、棉花糖的小摊小贩也供应紧张。一位卖灌饼的村民一天内重和了十多次面,他乐呵呵地说:“河灯节越红火,我们的生意越红火,我们的生活也越开心!”
去年以来,盂县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围绕打造四大旅游板块,形成一批人文景观群、特色小镇和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此次盂县打造接地气、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取得良好效果,正印证了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李世广河灯节作品
来源:阳泉新闻网郭贞田高志鹏刘德君摄影:除署名作品照片外均为李巨泉拍摄
编辑:印象阳泉
《印象阳泉》《印象阳泉》---阅读天下,传播阳泉。阳泉人的掌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