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木图与南郭下
2023/6/6 来源:不详木图村民居
木图在原平城东北,南郭下在城东南,一南一北,怎么能扯在一起?且听我来说。三县交界处木图村居原平、五台、代县三市县交界处。近年来,原平市着力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将木图、野庄等古村落及附近的高欢古栈道、摩崖石刻、高山草甸等规划进来,连成一线。一条旅游公路,穿过五峰山,直达木图村中央。一个千年古村,原本要移民的村子,却因大战略大机遇而大兴土木,发生巨变,成了著名网红打卡地。南郭下居原平、忻州、定襄交界处。近一年来,忻原大道激战酣,南郭下村、三家村是激战的主战场。忻原大道工程是忻州市推进忻定原同城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同时也是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的城市快速走廊,对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功能定位为旅游道路。跨滹沱河低洼地桥、将军山隧道工程、跨朔黄铁路桥、跨二广高速桥这些重大工程都聚集在南郭下村及附近。当然啦,也成了网红们无人机手机摄录打卡地。
南郭下村貌
栈道与战场木图村东南的小岭山背风向阳的山凹里,有一条斗折蛇行的古栈道,它离村二三里之遥,为北魏时高欢修建,故又称高欢古栈道。说到栈道,我们马上就会想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成语。不过成语中的栈道是一条木栈道,高欢古栈道却是一条实打实的石头栈道。修建石栈道的目的是为了偷袭尔朱兆。我们知道尔朱兆为北魏权臣尔朱荣的侄子。后高欢建立了北齐,栈道随即成为运兵道。清代,古栈道便成为盂县牛道岭通往雁门关的一条茶马古道。木图村最长的巷
到了民国,山西王阎锡山将之拓宽,道路比以前宽阔多了,且弯道也增加到18弯。到了年10月17日,八路军旅陈锡联部团奉命由五台县出发,翻越古栈道,进至原平东北部的苏龙口,夜袭日军阳明堡飞机场,打掉了日军的制空权,有力地支援了“忻口战役”。南郭下村位于忻口关的北口东。村北是滹沱河,村南是群山山脉,将军山、寨子山、杨家山、神山、玉屏山(平顶山)、石人山,一座连一座。玉屏山最高最雄浑,像北方男人。这山山顶不是想象的那般突兀、尖削,而是平的,山体宽厚,四平八稳,像男人宽阔敦实的身躯。寨子山低、秀,最婀娜,像村姑。清同治十一年,村人在寨子山顶建起老爷庙与戏台(年忻口战役中毁于日军炮火)。寨子山下同样建有老爷庙,老爷庙旁的一株几人合抱的大槐树(村人都说是唐槐)早成了村民们顶礼膜拜的村魂。村北有芦苇,好几百亩芦苇包围着村子,构成了村北一道绿色屏障。这芦苇,是解放初期从外地移栽过来的。南郭下村,山环水,水绕村,芦苇高,鸡鸣闻三县。站在山上往远看
历史像身旁的滹沱河静静流过。到了年,从这年的10月11日始发生了国共合作抗击日军的著名的“忻口战役”。南郭下作为忻口的北口,忻口战役的右翼主阵地,其战略位置又一次突显。年10月13日,忻口战役拉开了序幕。大批日军从现在的国道纷纷抢渡滹沱河,在滹沱河东岸的西荣华和南郭下之间与国军的一个旅血战三天三夜,双方死伤惨重,国军退入神山(南郭下村南)固守。日军随即向南郭下村疯狂扑来。村里顿时慌乱起来,锅碗瓢盆声响成一片,全村男女老少都躲进了山里,给鬼子留下一个空村。南郭下的泰山石敢当
阵地战打响,日军的迫击炮、火炮、飞机全部出动。数以百吨的炸弹落在了国军阵地上,经过几日连续轰炸,神山变成一片火海,树木、庄稼、植被变为焦土……如果没有陈锡联团的阳明堡飞机场大捷,南郭下神山阵地很快将被夷为平地。从此后,神山战场从日战变为夜战,没有了飞机的掩护,鬼子白天再也不敢出动,只等太阳落山后向梁顶进攻。南郭下的破庙
据粗略统计,忻口战役中南郭下死伤近人,其中在东岗上狐皮嘴一处就被鬼子屠杀好几十人。战后70%的房子被摧毁,80%的土地被炸得没法耕种,许多人无家可归,牲畜被鬼子屠害吃掉无数,50多间庙宇大都墙倒顶塌。80多年过去了,留在南山半山腰上的战壕的痕迹还在,虽然已近平坦。雨水过后,有时还能冲涮出弹壳、铅蛋等。神山脚下神山沟中一黄土沟壑峭壁下还留有一排排土窑洞,这就是当年村民们的藏身窑(现这条沟壑便叫窑沟),这是这场战争留下的最直观痕迹。还是这个村还是这个战略要地,在不同的年代命运却是冰火两重天。战争年代,是杀戮与灾难,和平年代却是建设与繁荣。南郭下的寨子山
石刻与黑洞受北魏云冈石窟的影响,原平境内也曾兴起石刻造像热潮。爱木图尖山脚下,一块坐东面西的巨石前,在其平整立面上凿有一小龛,龛内有坐佛一尊居中,一左一右站立着两弟子与两菩萨。龛之左侧镌刻“华林寺”三字,右侧偏上刻文四行,“正光五年七月十二日比丘僧道人华云兴在此山林中名华林寺隐造同像两□□浮图一□造士一部经供奉”。正光是北魏年号,正光五年是年。年,原平县人民政府将此石刻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平现存的摩崖石刻已经很少了,所以这处石刻弥足珍贵。木图村的一个石刻棋盘
南郭下滹沱河铁嘴湾处正对着的山岗上,也就是现在的忻原大道西、二广高速东,有一处叫“炭窑口”的地方。原先这里不叫“炭窑口”,叫“红土堰”,整个地块为红砂岩构造。地块中间有个两米见方的黑洞,呈30度倾斜角直插地下,黑不隆冬深不可测。这个“黑洞”的由来是这样的:民国初年,村中有个叫任登敖的老人,在一个远近闻名“会看炭”的外来石匠的鼓动下,雇人挖洞几载寻找煤炭而留下的遗迹。先民们钢钎大锤箩筐扁担挖洞几载,仍没有见到大炭。当初信誓旦旦断言一定有炭的石匠也一直在挖洞的队伍中。这一天石匠神秘地对登敖老汉说:“登敖哥,有熏了(一种类似煤矸石的黑石头),这下我就放心了。”一句“有熏”,让主家与伙计们打了鸡血一般,工程进度逐日加快。可过了一段日子,不仅不见炭,反而挖出了水,人怨沸腾。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石匠溜之大吉。从此撂给当地一句歇后语:南郭下的炭窑一一有熏(讯)。南郭下的民居
高山草甸与黄土圪梁在木图村东北,有一座大山巍然屹立,它的名字叫爱木图尖。爱木图尖不像是汉族语言,抑或是蒙语?蒙语中有阿拉木图、吉日木图等。在这座海拔米的大山顶上,一处高山草甸绿草如茵,山花烂漫。草甸的尽头是连绵而挺拔的松林,山高风自来,风过涛声起。你见过波涛你听过松涛声吗?阵阵松涛声中黄牛黑牛花白牛抽打着尾巴,蓝天白云下,气定神闲,吃着,倒嚼着,好一个天然牧场。木图村最完整的石碹洞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游击队留守部分病弱伤残战士,驻扎于这块高山草甸上,休养囤垦开荒种田,搞军民团结大生产。队员们拿起枪杆打敌人,放下武器垦粮田,获得了“崞县南泥湾”之美誉。木图村土生土长的张移风、申秉钧等一大批村民组织抗战、搞垦荒,积极英勇地投身于红色革命中。爱木图尖高山草甸作为游击区大生产运动的发祥地,首创了“劳武结合,发展农业手工业运输业”,其成功经验,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在南郭下村(旧村)东有一道梁叫东岗上,南北走向,缓缓向上绵延一二里至玉屏山(平顶山)脚下。它的左侧为细腰梁,右侧则为“忻口战役”右翼战场主阵地、国军与日军发生肉搏战血刃战的曹庄梁。东岗上是南郭下村最长最宽阔的一道黄土梁。20年前,梁上种满谷子、糜子、豆类等。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栽上了核桃、仁用杏等经济林,其中以核桃树居多。现在满梁郁郁葱葱,树木参天,秋天碧绿的核桃压弯枝。树多了,鸟兽就来。石鸡野鸡野兔在此安家,常有出没,斑鸠布谷喜鹊百灵等叫声喧嚣,人来撵飞,常绕树几匝,不知何枝可依。去年,梁中央的一条土路也硬化成水泥路,开上小车可直达玉屏山脚。此梁中部有一地块为任家祖坟地。任家祖坟中有一通石碑声名远播。这碑为一断碑,地上立着一截,地下散落两截。立碑时间为道光十七年(年)。村里人说,有一天,滹沱河西岸十几里外的桃园村一家人家的水瓮中发现了此碑的映像,且映像上文字清晰。这家人家认为不吉祥,于是抄下了碑文,寻到了东岗上,逐碑核对,终于在任家坟找到了此碑。他们将碑砸成了两截。任家知道后,请来铁匠打了箍,中间凿了榫卯,将断碑又连接起来。隔天该家人家水瓮中又发现了映像,遂又来到东岗上将碑再次打折……南郭下寨子山上的石碑
是真是假,反正这个传说一直传说着。倒是任家坟中的这通断碑,却是一直实实在在存在着。未来忻原大道太忻大道即将开通,到时不走高速不绕路,可以边欣赏沿途景色边畅快出行。亦可以下来直达美丽乡村放松休闲。石窑洞石垒墙石过道石栈道摩崖石刻让你留恋,古村古树古关隘古战场湿地滩涂芦苇会让你忘返。木图村最雄伟的石墙
谈古论今,忆刀光剑影,多少志士英勇。登高怀远,览万象山川,慨叹今昔巨变。木图古村凭借山石人文必将在新型乡村旅游中大放异彩,南郭下呢,也必将凭着山水关隘及交通区位迎来属于它的那份荣光。(王彦斌)木图村的一通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