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谈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023/1/25 来源:不详

刘军连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80888.html

阳泉古道,寻根探源之九

果然,公元前年赵简子卒,赵毋恤承袭了赵鞅的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赵简子尸骨未寒,赵毋恤丧服未脱,整个赵氏家族还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赵毋恤怀着沉痛的心情,身着粗麻“斩衰”孝服,攀上在今山西代县东北的夏屋山,在这里,赵毋恤设宴款待了代王姜蔚,也就是自己的姐夫,以表达自己心中诚挚的谢意。其实这代国,是在牧野朝觐时,被周武王正式分封的姜姓诸侯国,国王也只是个子爵。

为了表示自己的热情周到,赵毋恤给代王及其陪同人员每人配备了一位服务厨师,每位厨师手中都有一把大铜勺,不停地给大家添酒加菜。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正是耳热酒酣之际,突然,赵毋恤一个眼色,所有的厨师都将手中的大铜勺狠狠地砸向代王及其随从的头部,顿时脑浆迸裂,代王姜蔚及其代国精英一行,死于非命。失去首脑的代国,果然像丢了魂一样,在赵襄子调集来的大军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代国及其人民,就这样轻而易举被赵襄子收入囊中。

赵襄子灭代之后,就差人去准备接回自己的姐姐。谁曾想,这个女子是一位有情有义的节烈巾帼。山西五台山《清凉山志》记载:“西曰鹤林缍,即马头山,亦名摩笄山,代之夫人摩笄自杀处也”。传说赵襄子计杀代王后,派人迎接姐姐代王夫人归赵。当时跟随代王夫人的部下,有从娘家带来的随从,劝其助弟立业;有代王派来的侍奉,劝其为夫报仇。代王夫人悲切地说:自嫁代王以来,代王对我情深似海。如今代王惨遭杀害,我若迁就弟弟扩展势力的行为,不报夫仇,就是不仁。赵家从小养育了我,恩重如山。我若为夫报仇,限制弟弟扩展疆土,赵家失去立国之地,就是不义。不仁之事不能干,不义之事也不愿干。只有为仁而殉代,为义而殉赵了。说完,从头上拔下笄来,自杀而死。代王夫人平时待部下特好,大家誓愿永远跟随夫人,都集体自杀了。而赵襄子派来迎接代王夫人的使者,看到此等壮烈的情景,深为感动,也跟着都自杀了。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将其地称作摩笄山。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襄子灭代,“其姐闻之,泣而呼天,磨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磨笄之山。”《二十四义》也说:“代君夫人赵氏,晋赵简子之女,襄子之姊也。简子卒,襄子未除服,请代君会饮,使厨人操铜枓进食。乘间击杀之。遂举兵平代地,而迎其姊。赵氏叹曰:‘吾闻妇人执义无二夫,吾岂有二夫哉?以弟慢夫,非义也;以夫怨弟,非仁也。吾不敢怨,然亦不归!’乃登山呼天,摩笄自刺而死。代人皆怜之,名其所死之山曰摩笄。”。是啊,一边是恩爱情深的夫君,此仇不报,还谈何情义?可另一边是自己的骨肉兄弟,此情有怨,还有什么仁爱?素知父兄有此吞并天下的壮志,惟愿自己的赵氏家族不要杀戮代国的人民,有仁有义,善待他们!然后,赵襄子的姐姐拔笄自杀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有仁有义有大爱的烈女子,就将马头山更名为摩笄山,并在此立庙纪念。其实,不只在摩笄山,就在井陉古道的两边,就建有许多座苍岩圣母庙,昔阳有,和顺有懿济圣母庙,而且最是灵验;盂县有,平定有,苍岩山的苍岩圣母庙最是有名,可惜现在的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那庙里的神仙是谁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代县古广武城城墙遗址

为什么中国的圣母庙,在这一带分布的这么密集呢?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些地方,都曾经是赵国的领土。她去世的时候,赵氏还没有建国。她是怀着对赵国的无比憧憬与对代国人民的无比热爱离开人世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这样饱含无穷爱心的女性,才称得上圣母,也才称得起圣母,其余的说法都是无知的牵强附会。盂县西潘乡进圭村玉皇庙,有一块清乾隆二十六年所刻的《苍岩圣母庙记》石碑,说:“圣母者,固春秋时赵襄子之姊,代王之夫人也。襄子灭代王,夫人义无所归,爰升夏屋山磨笄自刺而死,《烈女传》首称焉。后人感其节烈,世世奉祀不绝。”这应该是古赵国地界上所有圣母庙的一次正本清源。有一出晋剧叫《代王情》,说得就是圣母悲壮而博大的爱。

赵襄子绝不是一个头脑简单之人。攻灭代国之后,马上就把赵伯鲁之子封为代成君,后来也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把赵伯鲁之孙赵浣立为太子,襄子在位33年无疾而终,赵浣继承了赵氏之尊位,并正式建立赵国,史称赵献侯。赵襄子尊重宗法传统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维护赵氏宗族内部团结,着眼大局的政治家形象,也确实赢得了当时人们的敬重。

对赵襄子来说,他和赵氏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晋阳保卫战。非常奇怪的是,历史上的赵氏,每每遇到绝命危急之时,总有神一样的忠臣义士挺身而出,度过难关。下宫之难时的程婴与公孙杵臼、韩厥;家奴引发的第一次晋阳保卫战时的董安于;这次也不例外。随着这次的晋阳保卫战,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款款而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公元前年,智伯挟韩、魏三家联合攻打晋阳城,这可是鱼死网破的大决战啊!其实在大战发生前,张孟谈就建议赵襄子将赵军退守晋阳城。到了晋阳之后,张孟谈又建议挖出董安于建城时储备的铜和荆条,用来造箭,解决了燃眉之急。当晋阳城被围困了将近三年的时候,绝望的人们已经到了“沉灶产蛙,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士卒疲弱,襄子动摇,有心投降”的危急关头,张孟谈先劝赵襄子要坚持抵抗,又冒险出城,用给我们留下“唇亡齿寒”之成语典故的智慧,成功地说服韩、魏两家倒戈弃智,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一举灭掉了智氏。

《淮南鸿烈解人间训》中载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然而,在晋阳保卫战胜利之后,张孟谈又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睿智,说服了赵襄子,答应他“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负亲之丘”的要求,回家种地去了。别的不说,就冲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两个成语,也足够世人瞩目仰望了。

太原市郊有个赤桥村,赤桥村有座豫让桥,桥下流着源于晋祠来的晋水,旁边还有一条破败不堪的石头渠,那渠竟然叫智伯渠,沿智伯渠往下直走,不远的地方竟然就叫“张孟谈口”。原来这里就是当年赵襄子与张孟谈保卫晋阳城的主战场之一,那智伯渠,就是智伯水淹晋阳城的主干渠。韩、赵、魏灭智氏之后,赵襄子也一直在这一带活动,那座桥就是赵简子经常过往的桥。

赤桥村古庙、壁画

赤桥村古树

这个豫让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本是智伯的门客,智伯却以国士待之。智伯死后,一切都已烟消云散,但唯有这个豫让,不依不饶,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无所不用其极地要行刺赵襄子,以至到后来连赵襄子都被感动,都被叹服,脱下自己的长衫让豫让去刺,以了却一个忠心死士的心愿。豫让说过一句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像许多人,活着的时候,也只是说说而已,死了以后,不要说做,连说都懒得说,不骂你的那都是好人啊。我觉得那一天,我在赤桥村就走不出来,那胡同,那老院,还有那比赵襄子都要古老的古树吧?那斑驳的沙砾路岩石,那感觉吹口气就会轰然倒塌的古庙。

智伯渠现状

历史真会开玩笑,2多年前的人和事,原来就一直在这里看着我们,任风吹日晒,任雨打雪埋,任无知无识,更任自生自灭。但是,这能抹杀吗?这能漠视吗?这能视而不见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呐!“唇亡齿寒”呐!“士为知己者死”啊!就凭这三个成语,赤桥村就应该扬名于世。我真的想坐在那老树下面,和张孟谈好好谈谈,谈谈智伯渠还在,水怎么没了?庙那么多,那么大,怎么就没有你张孟谈一席之地呢?你是怕功高盖主,不得好死,才急流勇退执意要回家种地的吗?你肯定见过赵简子,你知道他的墓地在哪儿吗?金胜村?还是寿阳?金胜村那个墓地,真是赵简子的吗?我真希望不是!

那一天,我感觉我把魂儿丢在了赤桥村……

我还坚信,这个世界上的豫让桥,不管有多少座,太原赤桥村的豫让桥才是发源地,才是根儿。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赵襄子的活动根基就没有离开过晋阳城,“简襄之烈”的根基在晋阳,民心也在晋阳。何况豫让行刺,就发生在晋阳保卫战之后,豫让的主人智伯也殒命在晋阳,从那个角度讲,这事儿都不可能发生在晋阳之外。依托晋阳到邯郸的古道,赵氏倒是非常向往向广阔的华北平原去发展,可是,中山国这个心腹大患,赵襄子活着的时候,解决不了;把政治中心转移到邯郸,这是赵襄子做梦都想着的事情,赵襄子活着的时候,解决不了。

赤桥村街头古文物

世界上的事情,看似简单,真做起来,哪有那么简单呢?当我们看到公元前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国公室剩余的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才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三家分晋,赵氏立国,此时,赵襄子都去世二十多年了。虽然“晋定公二十一年,简子拔邯郸”,赵氏最终占有了邯郸,但是,当时赵氏的政治中心仍在晋阳,直到前年,赵敬候迁都邯郸的时候,赵简子都去世七十多年了。前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成为赵之别都时,赵襄子去世都快三十年了。说邢台有豫让桥,豫让三刺赵襄子发生在邢台,怎么可能?赵襄子及其围绕赵襄子周围的杰出人物所发生的一切动人故事,只能发生在古晋阳城及其周围,太原赤桥村,当然才是这些故事的唯一发源地啊!

当赵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赵武灵王横空出世之时,赵襄子去世都整整一百年了。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大大增强了赵国实力,赵武灵王也最终消灭了横亘在赵国心腹地带的中山国,终于使赵国的领土连为一体,赵国进入巅峰阶段。“井陉古道”作为赵国国土内的一条咽喉要道,从代郡选育的北方良马,源源不断地经井陉古道输入到邯郸,北方骑在马背上的少数民族服饰与骑技马术,也传输到了赵国的千军万马之中,铁流滚滚,战马嘶鸣,战国七雄的争夺序幕,在古道上徐徐拉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