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刷屏,有一位叫李旦生的7旬老人,感
2023/1/15 来源:不详#阿拉善盟#
李东升│文
小车在荒漠戈壁中行进,突然间狂风呼啸,黑压压的沙墙,铺天盖地汹涌而来,那种恐怖的气氛犹如世界末日到来。车停靠的位置还好,可是,还是被四周弥漫的沙尘,团团裹住。刹那间,车内黑漆漆的,没有一点光亮。
大家一动不动坐在车内,时间停滞不前了,虽然只有几分钟,却让人经历了生死窒息。车子再次向前行进,一段时间后,李旦生让车子停下来,他用双手捧起满满的黄沙,用鼻子嗅了嗅,那黄沙又从指缝间缓缓地流了下来。
楔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生的高光,在他退休之后。他以一个普通退休老兵的身份,呼号奔走,成立了阿拉善生态基金会,坚持在阿拉善沙漠种树植绿,如今算起来已近20年之久。
他说,我不是一个人种树。我背后有一个基金会,还有3个同他一样的退休老战士。他们的身份,都是阿拉善盟军分区退休的老司令员。不,其中一个叫黄高成的少将,是内蒙古军区退休的司令员。
李旦生与他的“司令员五人组”,在腾格里沙漠、在戈壁荒原,在贺兰山西侧,建成了“青年世纪林”、“中国上市公司生态林”、“边防军民生态林”等7个大面积的生态林基地,植树治沙30万亩,他们是阿拉善最美的“司令绿”、“老兵绿”。
进入正文
他叫李旦生,是30多年前我们的老团长。
什么是军人?何为军人?
在我的心中,在我们当年北京卫戍区某团的官兵心中,老团长李旦生的形象杠杠的!
赤子之心。大爱之心。最具军人气质。最具军人奉献精神。
这不是大话,是来自心底的真心表达。
李旦生自十五、六岁参军,从此就没离开这个“军”字。
他是年“老三届”初中毕业生,也就是从68年开始,他走进了军营,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由战士到班排长,由连长到营团长,一直到副师长,再到阿拉善盟军分区司令员。
他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也许不是那件事情,他还会一直在北京发展。
我年11月参军入伍。
现在闭上眼睛,回眸30多年前的情景,一个威风凛凛的团长,就站在眼前。
新兵集训之后,我在团部当新闻报道员,这样有机会经常见到李旦生团长。
因为四处采访,到各大报刊送稿,也有机会接触到跟李团长相识的同学、战友,领导。
那年北京举办亚运会,我到《人民政协报》送稿,一个报社版面主编说,你们李团长啊,我们在一个大院长大,小时候他就是大院里的头。
他这人吧,各方面都很优秀,充满正能量,又能沉得住气,天生就是军人的料。
生为军人。
为军人而生。
他将是我们大院里最有出息的军人。
那年我写的一篇报告文学《三连有群热血兵》,收录在那本叫《首都卫士》的著名部队文集里。
我第一次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他说叫你来,是想跟你聊几句。
你那文章定位好,军人最重要的是忠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个人的一切,永远要置于党和国家利益之下。
他勉励我抓一些大题材,写一些长文,借助部队这个平台,写几篇部队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
从北京到阿拉善沙漠
我到地方上不久,就听到李旦生晋升为我们师副师长的消息。
不久,因为众如周知的原因,我们原先的部队被撤。李旦生平调到预备役师任副师长。
又过了很多年,大约是年前后,他被任命为内蒙古军区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
李旦生说,他到阿拉善的第一个春天,在下部队回来的路上,遭遇了遮天蔽日的沙尘暴。
小车在大漠中行进,突然间狂风呼啸,黑压压的沙墙,没边没堰,铺天盖地汹涌而来。那种恐怖的气氛犹如影视中看到的世界末日的到来。
汽车冲下路基,快速找好了规避的位置,可是,还是被四周弥漫的沙尘,团团裹住。
刹那间,车内黑漆漆的,没有一点光亮。
大家一动不动坐在车内,时间停滞不前了,虽然只有几分钟,却让人经历了生死窒息。
沙尘暴过去了,李旦生打开了车内的顶灯,看到有尘沙从车玻璃缝隙里渗了起来,车内充满了新鲜的沙尘气息。
随行的参谋,长长地吸了口气说,沙尘暴,我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
这句话引起了李旦生司令的思考。惹不起,躲得起,这不就是“打不赢就走”的军事方略吗?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壮大实力,回头再征服这个惹不起的“敌人”。
他想到,之前北京的春天每有黄尘弥漫的时候,总会有人说,是内蒙的沙尘来了啊,那么这说的就是指阿拉善沙漠了。
此时此刻,李旦生就开始盘算怎么对付沙尘暴了。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李旦生向军分区及上级党委提请建立生态边疆的建议和方案。
他认为,以贺兰山为界,阿拉善是河套平原乃至华北、京津的最后一道生态防线,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固沙造林虽然不是军分区的主战场,但是作为军人,守土有责,播绿抗沙,益处良多,意义重大。锻炼部队,密切军民关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绿化阿拉善,抗击沙尘暴。
在他的调研中,详尽叙述了阿拉善不同地区的沙尘特点和沙尘危害,治沙策略。
中学同学陈东征
他说困难很大,问题很多,但是治沙的决心不能变。
年10月,时任深圳证劵交易所理事长陈东征,利用出差时间,探望老学长李旦生。
这一探望不要紧,从此两人联手开启了阿拉善军民共建抗沙之路。
本来李旦生再过2、3年就退休了,但他痴心不改,扬言固沙抗沙是自己的理想,如果达不到他心中的规划与目标,誓不离开阿拉善。
陈东征也是当兵出身,同样是军人世家,两人就阿拉善沙漠绿化种植的技术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
陈东征来到种植现场,看到李旦生与他的官兵们种植成活的梭梭、花棒、沙柳、胡杨、拐枣等抗旱抗热耐旱的沙漠植物时,深深地被老同学的赤子之心感动了。
李旦生说,凡事起步难,开始我们想到的就是自身做起,从第一棵梭梭树开始种起,一棵一棵地种,一片一片地绿化,摸索经验,先行先试,先搞几个沙丘出来。
实践表明,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阿拉善最有效的抗沙是人工种植,加日常养护,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多少亩的种植都能按质保量地完成。
此后不久,深圳证劵交易所与阿拉善军分区,签定了军民联合治沙协议。
多少年来,每年四月植树季,深交所的青年干部、职工,都分分批、分期来到达阿拉善大漠。
一个树坑、一桶水、一棵树苗、一亩绿地。
他们与军分区指战员共同植树抗沙,从未间断。
创办阿拉善生态基金会
年,李旦生退休。
他的爱人说,李旦生身到北京,心却留在阿拉善沙漠。
爱人是他治沙抗沙的见证者,知道他的心思与梦想,见他整日魂不守舍的样子,提出陪他到阿拉善走走。
听如此说,李旦生立马即来了精神,二话不说,登上去银川的飞机。
这次出行归来后,李旦生酝酿、谋划建立阿拉善生态基金会,下决心以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搞阿拉善沙漠种植。
部队退休前,李旦生向扶贫对象李有财辞行。他说,这个牧民家,曾因不久前一场持续3天的沙尘暴,死了27只羊和6峰骆驼,还有5峰骆驼和40多只羊被沙尘暴卷得不知所踪。他看到漫漫黄沙中掩埋的动物尸体,心痛不已。
他觉得从长远计,可持续计,只有在资金、人力、运营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才能把拉善沙漠绿化种植做大做强。
说干就干,李旦生似乎比退休之前还要忙,早出晚归,不断往返在北京、深圳与阿拉善。
在同学、战友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终于在年正式成立了阿拉善生态基金会,在阿拉善建立了办公地点。
到年,阿拉善生态基金会,建立了7个生态基地,治沙面积近20万亩。
先后有近40批百余家金融企业、上市公司的近万名员工,来到阿拉善接受国情教育;
先后有26万多军民投入到植树会战中,在腾格里沙漠东缘逐步建成宽4千米、长30千米的绿色长廊。
故事远没有结束
我的团长我的团。
3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及新华社等众多媒体上,看到老团长在阿拉善沙漠抗沙种树的英雄事迹。
了解到,老团长每年春天都要坚持到种植现场,做动员。都要亲自参加劳动。
在沙海中植树极其不易。
年过七旬的李旦生,干起活来明显吃力了。
阿拉善的春寒,不只料峭,有时还会下雪,那风像刀子一样。
至于尘沙,植树归来,头上衣服上,浑身上下,抖都抖不完。
70多岁的老人了,这样的坚持,真让人感动。
特别看到,李旦生累得实在不行了,在沙窝坑里睡着了时候,我们都忍不住落下泪来。
李旦生与他的治沙司令们,有一个梦想:建党年,造林20万亩。
这个梦想,不仅实现了,还比多种了10万亩,也就是30万亩。
他们又定下了下一个目标:建军年,造林40万亩。
再下一个目标:建国年,造林50万亩。
信心满满,目标远大。
但是,他们岁数都很大了。
不过不要紧,他们所引导治沙的故事,远没有结束,甚至是刚刚开始。
阿拉善基金的影响越来越大。
不仅在国际上获了奖,被评为“中欧十佳绿荫基金会”,而且引来更多的热心人士。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腾格里沙漠的绿色行动中来。
我们祝愿他们所有的心愿都能如期实现,并且号召大家积极参与。
作者其他精彩文章
一个人与百年盂县文学的别一种读法│专访军旅作家焦秋光
放言直言,20年后,《芝麻官悟语》作者副市长王敬瑞的新书写了啥
他的随笔土得掉渣却很受欢迎,李元平访谈,诗意流淌的土味写作
赵氏孤儿岂是千年骗局?高建国30年打造“藏孤救赵”根艺系列作品
过年了,拜访98岁楹联名家赵云峰,茅盾曾为他点赞:甚佩甚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