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栉风沐雨70载春华秋实山西新闻网
2025/4/27 来源:不详太钢全景立方米高炉火车轮轴钢助力“中国速度”“手撕钢”荣获年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钢城秋韵美丽钢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始建于年,前身是西北实业公司所属的西北炼钢厂。新中国成立之初,太钢就被国家定位于发展特殊钢。70年来,太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立志产业报国,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如今的太钢,已经发展成为集铁矿采掘和钢铁生产、加工、配送、贸易为一体的全流程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全球不锈钢领军企业,成为中国钢铁工业乃至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一个缩影。太钢干部职工近年来加快改革步伐,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在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和世界一流大型企业集团的道路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让我们走进太钢,感受70年来太钢人的铿锵脚步和奋斗精神——追逐梦想始建于年的太钢,历经艰辛磨难。新中国成立后,太钢迅速恢复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年4月,太钢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硅钢,年9月,又成功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第一炉硅钢和不锈钢的冶炼成功,掀开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崭新一页。新中国成立之初,太钢就被定位为发展特殊钢。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布局,太钢先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特殊钢企业,研发和生产的一大批特殊钢产品填补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空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太钢已经发展成为综合生产能力万吨钢的以板材为主的大型特钢联合企业,向着建设全国最大的合金钢、优质钢基地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进入21世纪,太钢确立了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战略目标。按照国家确立的“北太南沪”不锈钢发展战略布局,太钢利用世界不锈钢工艺技术装备发展最新成果,自主创新,着手实施技术改造“两步走”战略,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最高、品种规格最全的不锈钢企业。在建设新不锈钢工程及配套项目的同时,太钢深化公司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推进分配、干部人事和劳动用工及各项配套改革,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推进流程重组和组织再造,推行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对标挖潜为主要手段的全面预算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和六西格玛管理,拓展与国际优秀企业的合作交流,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太钢坚持做强主业、延伸发展、多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坚持以重大项目带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做强钢铁主业,做强做大做全做精不锈钢,先后实施了袁家村铁矿、缅甸达贡山镍矿、晋中铬铁资源开发、盂县高品质活性石灰项目以及不锈钢无缝钢管、不锈钢精密带钢、大型锻材、不锈钢冷轧宽幅光亮板等一批结构调整升级重点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下游产业链,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向着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战略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走向蓝海从年年底太钢自主研发的双相不锈钢螺丝钢中标港珠澳大桥工程,到年10月24日大桥正式通车,太钢人在港珠澳大桥这一世纪工程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材料是制造之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太钢始终坚持以发展特殊钢为主,始终致力于实施精品战略,致力于品种开发和质量提升,推动太钢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太钢充分发挥工艺技术装备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品种升级步伐,不断开发出一系列高精尖特产品,有效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为中国制造贡献力量。太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机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一批独有的、领先的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太钢在火车轮轴、超纯铁素体不锈钢、高等级管线钢、化学品船用不锈钢、超超临界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用钢等一系列产品研发制造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华龙一号、神舟系列飞船、长征系列火箭、嫦娥、天宫等重大领域,都有太钢特种材料的身影。年5月17日,中国工业大奖第三届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太钢一举捧回被誉为中国工业“奥斯卡”的“中国工业大奖”。这是迄今为止,山西省唯一获得此奖项的企业,也是本届评选中唯一获“中国工业大奖”的冶金企业。近年来,太钢先后获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标杆企业等重要荣誉。这期间,太钢采用国际一流工艺技术,自主创新,先后建成不锈钢冷连轧和硅钢冷连轧两大工程,以及高速铁路用钢技术改造工程,加速推动了我国不锈钢和硅钢产品的系列化和特色化,品种结构显著优化,竞争力迅速提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太钢将进一步加快产品创新,引领企业走出“红海”,拥抱“蓝海”,为我国建设钢铁强国、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贡献太钢力量。以新制胜前不久,在年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项目评选中,太钢“手撕钢”项目脱颖而出,赢得了业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摘得了年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的特等奖。这是该公司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太钢所走过的历程,创新在太钢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发展优质特钢始终是太钢坚持不渝的方向,太钢在历史上创造了新中国的诸多第一。太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全员树立“闻新则喜、闻新则动、以新制胜”的创新理念,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把创新融入一切工作始终,在创新上保持战略定力,着力创新、沉下心来创新、矢志不移创新,最终引领行业发展,以不锈钢为主的特殊钢生产工艺、技术、品种、原料等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目前,太钢与国内外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14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理化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16个科研实验室。目前,已经建立了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铁道车辆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碳纤维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科技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为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年以来,太钢技术中心在总计6次全国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排名榜上一直名列前茅,其中3次勇夺全国钢铁行业第1名。近20年来,太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主持完成的达7项。创新的背后是人才的支撑。太钢始终注重职工技能提升和人才培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倡导全员创新理念,构建全员创新体系,引导全员立足岗位革新创造。目前,太钢职工创新工作室已经达到30多个,实现了在主线单位的全覆盖,形成了一支以技术领军人物为龙头,技术骨干、一线技术职工参与共同攻关的宏大职工创新团队。“人人都要创新,人人皆可创新”在太钢蔚然成风。绿色之路年建厂的太钢,炼钢废渣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一座占地2.3平方公里、总量万立方米的渣山。年,太钢加工厂退休工人李双良主动请缨,不要国家一分钱,带领挖渣队伍,经过艰苦奋斗,搬掉了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大渣山,建成了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的大花园,走出了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综合治理、变废为宝”的治渣新路子,开创了冶金行业治渣之先河。进入21世纪,太钢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确立了“”绿色发展模式,致力于建设创造价值、富有责任、备受尊重、绿色发展的都市型钢厂,打造全球钢铁行业绿色工厂的典范。这期间,太钢抓住结构调整机遇,淘汰了所有的旧焦炉、小高炉、小烧结及落后冶炼、轧钢装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实现了全流程绿色制造;完善气态、液态、固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10多万名普通市民及社会公众走进太钢,目睹绿色发展成果,感受现代工业文明。太钢大力倡导和践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绿色文化理念,着力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全方位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绿色太钢,助推新时代太钢高质量发展。太钢先后获“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中国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标杆”“中国首批绿色工厂”等荣誉称号。适应国家提出的钢铁企业超低排放要求,太钢在出台绿色发展升级版的基础上,新出台《太钢卓越环保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三不一合格”(看不见污染、听不见噪音、闻不见异味,排放浓度和总量双控合格)的现代化美丽工厂的新目标,加快推动环境保护由优秀向卓越迈进,引领钢铁行业绿色发展。太钢人将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让太钢真正成为市民和公众充分认可的“好伙伴”“好邻居”。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