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方言文字拾粹
2022/6/27 来源:不详打开支付宝首页搜“”领红包
精选
①丨盂县3人拟提名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候选人
②丨盂县人爱吃的酸菜玉米面河捞
③丨山西省能源局公布“黄牌”企业名单盂县1家上榜
④丨[视频]阳泉市领导视察阳大铁路项目
来源:阳泉晚报作者:梁丽华
一直以为盂县的一些本土方言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书写的时候多以谐音代替。后来在读书的时候偶然发现,盂县的方言几乎存在于历史上各个时期,甚至多个地方的文化典籍或通俗文学作品里。于是这才知道,盂县方言实际上并不孤独,甚至在某个时期,某些方言词汇恰恰是当时的雅言。及至当代,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基本上已经处于冰封状态,但却一直活跃在盂县人的日常生活中。
盂县的方言词汇不可胜道,就已经收集到的方言词汇而言,笔者发现有盂县方言出现的文学著作大致集中在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上古(两周秦汉)时期,第二个时期为近古(元明清)时期。
两周秦汉时期的雅言
这个时期能够找到盂县方言中最早的文字当属“糗”字,“糗”在盂县方言里有“蒸熬”之意,盂县人常说的“糗稠饭”就是“蒸稠饭”的意思。《说文》曰:“糗,熬米麦也。”《周礼》中提到一种用来祭祀的食物“糗饵粉飺”,“糗饵”即为用米麦熬成干饭,做成饼状的食品。
“觳觫”,音húsù,为叠韵连绵词,在盂县方言里有因恐惧而发抖之意。如“你怎么了?为甚觳觫打颤?”该词到现在仍被广泛使用在盂县方言里,且保留了完整的入声,而在普通话里已经不常使用。语见《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牛),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舆”,读yú,或写“舁”,盂县方言为“抬”之意,如“你和我舁一下这张桌子。”此字见于战国《吕氏春秋》:“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后亦写作“舁”,如晋《三国志》:“时华歆亦以高年疾病,朝见皆……虎贲舁上殿就坐。”
“虫”,在古汉语中泛指所有动物,如庄子《逍遥游》中说道:“之二虫又何知”,此处“二虫”为“蜩与学鸠”,其中“学鸠”为鸟。又如东汉《论衡》:“含血之虫,以四兽(龙、虎、鸟、龟)为长,四兽含五行之气最较著。”由此可见,“虫”不仅指昆虫,应是动物的通称。普通话中,“虫”的词义范围已缩小,一般指昆虫,而盂县方言却部分地保留了“虫”的古义,如“锛树虫”(啄木鸟)。
“床”,在普通话中一般为“卧具”之意,其实该字本义为“坐具”。《说文》曰:“床,安身之坐也。”《史记·高祖本纪》说道:“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有“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的句子。这两句中的“床”均是“坐具”的意思。盂县方言“床(读chuó)子”即为“凳子”意,完整地保留了“床”作为“坐具”的古义。
“阳”,为汉语常用字,意义广泛,但作为“农历十月”的意思在普通话里已经不见。《尔雅·释天》中解释道:“十月为阳。”《诗经·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此处“阳”就是十月小阳春的意思。盂县方言中有“十阳一”词,即为十月初一。
“向”,盂县方言中有“向前日”词,为“大前天”之意,此处“向”字应该起源于古汉语中“先前”之意,如《战国策》:“向也子曰:‘天下无道’,今也子曰‘乃且攻燕’者,何也?”
“徒”,盂县方言有“徒但”“徒情”词,意为“不但,不仅”以及“白白地”,比如“徒但他不来,还不让别人来。”“徒情给做了顿营生,还落不下个好。”在上古汉语中,“徒”有“只,仅仅”和“白白地”之意,盂县方言把“徒”的这两个意思完整地保留下来。
“裳”,古读cháng,指裙子,此字广泛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裳,下饰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论衡》:“衣裳在身,文着于衣,不在于裳。”在盂县方言里,“裳”与“衣”同用,意义已经有所变化,一般指上衣,但完整地保留了“裳”的古音“cháng”。
此外,上古时期一些表婚丧嫁娶习俗的词汇也以盂县的习俗为载体,经过代代传承保留下来。如“适”“聘”在盂县方言中均有嫁女儿之意,如“外适闺女”“聘闺女”等。这与上古汉语一脉相承,如《玉篇》:“适,女子出嫁。”汉《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礼记》:“聘则为妻。”春秋《左传》:“声伯之母不聘。”
“服丧”,在盂县习俗中为出殡后的第三天孝子穿孝服到坟头哭丧,此习俗应沿袭于周礼,但又有所简化,《晏子春秋·外篇下二》中说道:“其母死,葬埋甚厚,服丧三年,哭泣甚疾。”由此可见,古礼“服丧”为丁父(母)忧,要为父(母)穿孝服守孝三年。
“发引”亦为盂县丧俗,指出殡时抬灵柩。汉《风俗通》云:“今李氏以天年终,而诸君各怀进退,未肯发引。”此处“发引”也是出殡的意思。
以上列举的盂县方言词汇大多出现在上古时期文化典籍中,应该是当时的雅言。这些词汇多为单音节词,少数为连绵词或一般的双音节词,符合上古汉语词汇特点,并且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不见的古义与古音。这在盂县方言中可谓弥足珍贵。
元明清时期的方言俚语
从汉语词汇的演变来看,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转变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到元明清时期,双音节词已经大量出现在这个时期的杂剧、章回小说中。这些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地使用了方言俚语。而相当数量的盂县方言也活跃在这些文学作品中。
“可喜”,盂县方言读入声,意为可爱、漂亮,如“这个闺女长得真可喜。”此词出现在元朝戏曲作家关汉卿的《鲁斋郎》中,“他的个浑家,生得风流,长得可喜。”
“央及”,读yāngjì,在盂县方言中意为恳求,如“他不想去,你央及央及他。”这个词同样出现在关汉卿的作品中,《救风尘》:“当初姨姨引章要嫁我来,如今却要嫁周舍,我央及你劝他一劝。”在《红楼梦》中也有出现:“(贾芹)便跪下央及道:‘好叔叔!救我一救吧!’”
“嗔嫌”,在盂县方言中意为嫌怨,如“做得不对,还嗔嫌说你哩!”这个词在元明清作品中多以单字“嗔”出现,“嗔嫌”偶有出现,比如明代冯梦龙作品《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因兴哥做人有些古怪,容易嗔嫌。”
“不好”,在盂县方言中意为身体不舒服,生病。如“我今天不好了,去买点药。”该词广泛出现在元明清作品中,如元朝吴昌龄《张天师》:“净云:‘你那病人不好几日了。’”《红楼梦》:“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倒彼此伤心。”
“着己”,读作zhejǐ,“着”为入声,在盂县方言中意为亲近、贴心。如“不是着己的人,怎么会这么帮你?”该词也较多出现,如明末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谁是他着己的人,肯用心服事?”《红楼梦》:“一时竟没个着己的男子来,未免忙了。”
“扶搊”,读作fūchōu,在盂县方言中为“拉扯”之意,如“她头晕,你扶搊着点。”《醒世姻缘传》中也有出现:“快手把三个上了锁,扶搊了靳时韶、任直两个来见大尹。”《金瓶梅》:“一丈青扶搊他坐在地下。”
“造化”,本义为大自然,此词频繁出现在上古时期的典籍中。后来在盂县以及多地方言中,逐渐演变为“福分、好运气”的意思。如《西游记》:“石猿喜不自胜,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冯梦龙《喻世明言》:“若是老身这两只脚跨进得蒋家门时,便是大官人的造化。”
“瀽”,读jiǎn,盂县方言称“盛饭”为“瀽饭”,该词出现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
“卷”,在盂县方言中意为“骂”。该词在文学作品中较少出现,《金瓶梅》中出现过一次:“我就随跟了去……教我一顿卷骂。”
如果略微考察一下以上所列举的文学作品的作者,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作家的籍贯近则山西运城(关汉卿)、大同(吴昌龄),远则山东(兰陵笑笑生、西周生)、江苏(冯梦龙、吴承恩、曹雪芹)。而他们的文字中却出现了盂县方言的痕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很难考证。笔者猜测大概由于地处山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盂县在历史上较长时期处于封闭状态,所以一直到中古时期都较多地保留了上古时期的古音、古字、古义。大约到了宋元时期,由于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盂县和晋地的其他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间接地促进了语言的交流。尤其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盂县煤炭的大量开采、晋商的蓬勃发展,盂县人的足迹开始遍及全国多地,再加上南方地区的人逐渐到盂县走街串巷收购药材、皮麻等特产,在互动中也促进了盂县方言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盂县的方言里杂糅了南腔北调,且多是方言俚语。
我相信,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盂县的方言词汇也在不断丰富中。但是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盂县方言中的一些古老的词汇和读音也在年轻群体中逐渐消失。作为文化遗产,虽然方言的式微具有不可逆转性,但仍希望方言能够通过学习或者文字记录的方式传承下去。因为,有方言,才知故乡在何方。
扫左侧码进盂县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